从暧昧的日语表述看“安倍谈话”

从暧昧的日语表述看“安倍谈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此后,暧昧的日语在描述战后日本甚至是解释过去不光彩的历史时总能发挥宽慰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作用。模糊的词汇侵蚀着日本国民对过去历史的认知,也为有野心的保守政治家们提供可以引领思想潮流的空间。

在今天的日本,“败战日”的8月15日,被另一个日语词“终战日”记述着并被普遍接受。从“败战”到“终战”,展示着日本“告别战后”的志向情怀,掩盖的却是日本对之前二战中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的逃避与否认,充满着对亚洲受害国深深的忽视乃至轻视。

从1963年起,日本政府每年8月15日都举行“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日本历任首相都在追悼日这一天发表致辞或以“内阁决议”形式发表谈话,表达政府对二战的立场与观点。首相谈话中对历史问题的表述以及态度备受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的关注,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的“试金石”。战后50周年日本发表“村山谈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标杆,其中的“侵略”、“殖民统治”、“反省”和“道歉”等关键用词也已成为日本与邻国互信的基础。令人欣慰的是,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在历史问题上继承着“村山谈话”的立场。

曾一度令人忧虑的是,高喊着“夺回强大日本”入主内阁的安倍晋三却要在“安倍谈话”中上演“逆袭”。他一度希望在战后70周年的首相谈话中加入自己的印记,淡化之前日本政府的道歉。按照安倍本来的意思,“安倍谈话”只想提及“反省”一词。其他内容主要涉及向国内外表达战后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今后将继续为国际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等。而为起草谈话在年初成立的咨询机构“21世纪构想恳谈会”提交给安倍的谈话草案报告也令人惊讶地没有包括“道歉”一词。

在东亚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一直是日本和周边邻国发展关系的感情基础。不谈道歉,对战争进行周年纪念的首相谈话就失去了本来意义。最终,在8月14日下午召开的日本临时内阁会议上,“安倍谈话”如期出台。之前关于“安倍谈话”在“殖民统治”、“侵略”、“道歉”、“痛彻反省”关键词使用上的大量预测也随之落定。对照内阁决议最终出台的“安倍谈话”,以上关键词都有所涉及。但这是不是就说明安倍政权在历史问题方面重回“正轨”了呢?显然并非如此。

首先,“安倍谈话”相较之前所作的修改是安倍被动的策略性妥协,并非安倍历史观的变化,也不是安倍政权自身的主动抉择。安倍是极为保守的历史修正主义和民族主义者。1995年,众议院表决“战后50周年决议”时,议员安倍晋三就缺席表决以示抗议,原因是反对决议中提到“殖民统治和侵略”。在这之前,安倍所在组织“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成功删除决议草案中的“谢罪”和“不战”措辞。2005年,日本国会表决通过“战后60周年决议”时,时任自民党代理干事长要职的安倍再次在国会表决中退席。再次上台之后,安倍抛出“侵略未定义论”、“战犯无责论”、“慰安妇人口贩卖论”等令人瞠目的历史倒退言论。趁着战后70周年的关键节点,安倍甚至想来个“毕其功于一役”,以“安倍谈话”的方式人为改变历史。为不受牵制,安倍一开始立意甩开执政联盟公明党单干,以个人谈话的形式发表。但是形势比人强。在新安保法案遭受国内民众抗议、学者在首相谈话问题上的联合施压,执政支持率持续下降,以及盟友提醒、国际关注、邻国压力等诸多影响下,为了长期执政,特别是考虑到燃眉之急,即需要拉拢公明党以便在众议院达到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没有被参议院表决的新安保法案,安倍最终无奈选择妥协,不抛开公明党而选择与公明党合作,最终与公明党协商,并同意加入“道歉”等关键词的建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