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
这几年我们在政府改革,转变职能方面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
去年上海市从1月份搞一号课题,主题就是创新基层治理。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课题呢?去年3月5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在推进城市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总书记说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基层。根据这样一个指示精神,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把上海2014年1号课题列为基层治理创新,韩正同志亲自做组长,主持了20多个座谈会、专家研讨会,他组织4000多人进行了差不多为期10个月的调查。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去年12月份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一个“1加6”文件,“1加6”文件紧紧围绕着基层治理和基层队伍建设进行部署。“1”就是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6”就是深化上海市街道体制改革的意见、完善居民社区自治的意见、完善村级治理的意见、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治理的意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见、社区工作者管理的意见。
上海市在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方面,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大家看法不太一样,来中央征求意见的时候,中央一些部委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在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办法里面提出了一个尝试性的意见,说居委会主任还有居委会其他领导,在社区中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几年连任,达到一个标准,可以提升为副处级领导干部,享受事业单位编制。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就非常欢迎,他说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我们有位领导也讲,说基层工作的同志我们怎么激励他,这个问题要研究。但是上海的这个意见提出来以后到中央来征求意见,有的部门领导私下里跟我讲,不太赞成上海这样的做法。因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是要取消行政级别,而现在在社区里又搞出行政级别来,将来再改革更难,他是从目前改革的方向怎么把握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而上海主要还是从自己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来激励基层工作人员,探索出了“1加6”文件。这个“1加6”文件从去年12月底开始实施,到现在也不过几个月。我跟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讲,能不能到今年年底的时候去做一个评估,看看实施的效果怎么样,有哪些问题,然后再总结为下一步改革。因为现在是试行,可能有些东西在实践过程中不是那么尽人意,那就需要去调整。
(四)坚持依法行政
第四点,我们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就是坚持依法行政。用法律法规来调整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用法律规定下来。
比如说现在上海自贸区就逐渐在推进“法律规定必须为”,法律规定,政府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这是我们政府五大职能,那政府就要围绕这五个职能去做,考察政府、评估政府也要按照这个清单去做,这叫权力清单制度。那“法无禁止则可为”,就是法律上没有禁止的,企业就可以去尝试,当然在尝试过程中有一些可能挑战了我们现有的法律,那就要积极研究,对于从总体上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问题就要用法律去约束。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最近我去了三个地区调研,调研专车,我们在座很多年轻同志都打专车,滴滴软件,北京市、上海市专车发展非常快,出租车司机还有出租车公司对这个专车意见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专车冲击了出租车市场。我跟上海出租车司机座谈,他说政府必须对专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取缔,因为他非法。他们有两个理由,第一,专车80%都是私家车,私家车没有客运证,载客本身就违法。第二,用私家车去载客,一旦出现重大交通事故谁来承担保险?现在想想确实有道理,我们现行法律是没有这个规定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讲,确实不合法。但是后来我跟交通部门的同志也聊到,如果从科委、从人社部、从团中央、从教育部的角度,他们会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直接听到过科技部说这事好,这是科技进步一个重大表现,要积极推动。再比如上海人跟我说现在的专车,几个年轻大学生,十几个人搞一间屋子,弄几台电脑,用这个软件,就可以办起一个公司来,一年挣1000万,这怎么得了,怎么能这么允许他们这么暴利啊。可是教育部一听,说这是好事,大学生就业难,这些大学生这么能创业多好啊,团中央也是赞同的,所以这个问题不同的部门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那最后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确实需要在各个部门意见的层面上,从国家的整体考虑这件事情怎么做更好。一方面便利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扩大就业,还不影响我们现有的旧的行业这些人的生活。所以“法无禁止则可为”,需要我们的法,随着企业的创新,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去完善。这就要求推进政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我们的政府工作做到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政。另外对政府自身这种行政行为进行法律的监督,这是我们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做的第四项工作。
(五)依法治理为官不为的现象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对于“为官不为”现象做了这样一个讲话,他说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情不办。那么为官怎么来实现有为?这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内在要求。要建设一个高效的政府,人不做事情不行,但是现在为什么好多人不作为,我觉得原因很复杂。一个是有些同志还在观望,看这个事情到底要做到什么样子,还有一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想惹事。
去年我到山东,见到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我就问他,现在企业是不是好做了?他说不好做了。他说过去到机关去,给他们送点礼表示表示,就给你办事了,现在他不收礼,也不给办事,他跟你很客气,也不得罪你,这事真挺难办。所以现在“为官不为”这个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一些就是就怕惹事,河北的一个公安局长说,我们远郊区的,包括边远的城镇、乡镇的派出所,大家都不愿意去,我后来每个人每个月增加400块钱的补贴,他们就愿意干了,这400块钱现在于法无据,不能再给他发了。另外,我们官场还有很多现象也不正常,比如说人际关系的问题,有些人干多了,反而还不如少干,那么这样的官场生态就影响到了官场有官必须有为。
当然中央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怎么从为官不为到做官有为。一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我们官员的专业主义精神,就是说要转变观念。做官是一种职业,一定要走出我们过去几十年当官发财,当官做老爷的理念。习总书记已经讲了几次了,做官不要想着发财,发财就不要做官。再一个,要从严治吏,这是大势所趋。现在好多公务员,特别是年轻公务员,离开公务员队伍,这个也很正常,反而过去,每个人都去考公务员,全社会都往公务员这个队伍来挤,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我最近在看美国总统奥巴马写的一本书,他说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我们的优秀人才去做公务员,去做公益事业。他把公务员和公益事业放到一起了,他认为做公务员就是做为公众服务的事业,实际上,在美国确确实实公务员工资收入不是很高的,而且公务员要求非常严格。
(六)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中央在政府改革方面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季度的经济下行非常明显,但保证了在7%的合理区间内。但是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提升科学的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
有的省提出来,现在养老保险由于经济压力大,从财政方面继续加大养老保险的投入我们就面临问题,那么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民生问题。社保的问题是个大问题。同样在上海这次调研,上海的同志也提出来,随着社保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现在胃口也很高,这需要不断提升对经济内升动力的研究和推动,另外要积极稳定市场预期,保持整个经济社会环境。
这是给大家报告的第一个大问题,我们国家特别在过去两年,本届政府在十八大以后,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所做的6项重要的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