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不应突破政治价值底线

国学热不应突破政治价值底线

当下,“国学热”已经在社会上演变为商业化气息浓厚的读经热、尊孔热,甚至一些商家趁势办起了各种层次、规模、档次的读经班、国学班、女德班。这种“热”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所谓国学在人生观、价值观等领域的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公民意识与能力仍然不足的情况下,“国学热”对旧道德、旧伦理的美化性表述及崇拜儒家经书、崇拜儒家圣人等经学化思维方式,不仅将极大地妨碍现代政治价值在中国社会的发育与普及,而且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建构和依赖的现代政治价值也产生了极其明显的侵蚀效应。因此,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学热”不应该也绝不能突破现代政治价值的底线。

第一,“国学热”不能回避自身的价值倾向。放眼国内的书店及讲堂,“国学热”的核心和重点是“儒学热”,而“儒学热”的重镇又是“经学热”,尊儒崇孔、尊经崇圣的言论甚嚣尘上,仿佛儒家经学再次获得了承载普遍真理的权威地位,国家、社会、团体及个人的伦理自觉与角色规范等,似乎也都应该遵经而行。这种“国学热”所折射出来的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推崇,是由于缺少批判性的理性省思,而导致在价值理性上与时代的需求背道而驰。不可讳言,“国学热”盲目抬高了传统时代儒家圣人至高无上的真理权威,不但没有将人们的价值理性引向合乎时代要求的公民精神,反而以儒家传统的主流价值谆谆教诲民众,客观上形塑着传统时代普遍的臣民人格,因而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价值倾向问题。

具体来说,“国学热”依托传统儒家经学的典籍,通过各种各样传道式的讲解,将经学著作中的“精华”传输给大众,但这些结论不过是些抽象性的政治哲学判断,其本身并不能自然超越价值层面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纲领性概念和范畴并不完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事实的抽象存在,而是一个与传统政治秩序、政治伦理等血肉相连的社会存在,正如刘泽华先生所强调的,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纲领性概念、范畴、命题等都存在着“帝王化”现象。这种旧文化所具有的完整形态,恰好对应着旧伦理、旧政治的完整形态,由此表明两者之间极为密切的互动互生关系。在旧的君主集权政治已经成为历史,而共和国的大厦日益巩固的情况下,不加选择、不加批判,贸然鼓吹与复活旧文化的纲领性概念、命题与判断等,无疑是在冲撞着共和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形态。因此,裹挟在“国学热”中的旧伦理倾向不容小觑。

第二,“国学热”是对人人平等的政治价值的冲撞。任何一个社会都拥有主流的政治价值,而一定形态的政治价值总是对应着一定形态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秩序。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态与公民文化、公民人格,都对政治价值的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而强烈的要求。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困顿之后,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和趋势,实现了国家性质、国家形态与公民文化、公民人格等的重大转换。毫无疑问,现代中国已经普遍接受了各种现代政治价值,其中人人平等又居于特别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政治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各个方面逐步普及和扩充平等的过程。当平等上升为法律、出现在宪法性文件中,并聚集普遍性政治能量的时候,特别是当平等与权利、人权等紧紧地结合的时候,它就真正成了一个普遍的现代政治价值。因此,任何一国的政治现代化都必须根植于平等,也必须坚定地维护平等。离开了平等在政治价值层面的核心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和维护国家的现代性质、现代形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