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

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

摘要:认真梳理百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可以看到,那些随着时代问题的凸现和转换而生发出来的对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阐释,大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而基于扎实的文本基础、理性的研究态度而作出的深刻的历史观照和现实透视,却具有恒久的价值。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曾受到苏联的巨大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并没有超越其水准,特别是没有形成一支文本、文献研究专家队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学者笔谈】

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

——澄清对文本研究的三重误解

认真梳理百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可以看到,那些随着时代问题的凸现和转换而生发出来的对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阐释,大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而基于扎实的文本基础、理性的研究态度而作出的深刻的历史观照和现实透视,却具有恒久的价值。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曾受到苏联的巨大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并没有超越其水准,特别是没有形成一支文本、文献研究专家队伍。新时期以来,通过对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坎坷命运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的反思,人们才逐步意识到文本研究对于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原始思想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开始自觉地把研究重点转向这一领域。但从总体上看,文本研究目前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整体格局中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很多人并未视这种研究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相反还有不少负面议论。为了保持文本研究的良好态势和应有生机,笔者想在这里澄清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证而不研究思想

这种看法可能源于不了解研究者对文本研究的通盘考虑、阶段性设计和完整构思。事实上,正是痛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迄今依然盛行的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后果和影响,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新一代研究者特别期望通过扎实的文本研究体现或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规范和通行规则。完整的文本研究应该包括前后相续、层层累积而又相互支持和融通的三个步骤、三个阶段,即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版本研究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是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的前提性、基础性条件,并不是其全部内容。文本研究的意旨和归宿仍然是思想研究,它强调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靠思辨、想象、时尚和潮流,不能离开对具体文本写作过程、刊布情形和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考察和梳理,不能离开对构成文本的各个具体章节所进行的翔实的剖析和解读,单纯依据作品中的片言只语便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对其思想作出随意的阐释和评论,更不能“制造”出一个“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

资料图片

版本考证的成果将为客观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解构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度诠释”现象。以被约定俗成地命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迄今为止我们基本上都是根据中文第1版第42卷、第2版第3卷来阐释其思想的,这样的结果是,将只在其中第一手稿中阐发的“异化劳动”观点提升到这一文本核心思想的地位,进而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巴黎时期”的主旨思想。然而,这种概括所依据的文献学信息是不全面的。其一,它没有还原马克思当时实际的写作情境。作为我们研究基础的文本,是被后人将并非连续写作的三部手稿拼合而成的。其实,在这一时期,除了这些手稿,马克思还穿插着写有九个笔记本的经济学著述摘录和“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的编纂计划。马克思思考的议题很多来自这些文献,“异化劳动”思想不过是其中之一,只有把这些文献中所涉及的思想通盘考察,才能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当时的理论视域。其二,这部著述名称中所谓“经济学”“哲学”的提法割裂了马克思当时理论活动的整体状况。在马克思的研究活动中没有我们后来习惯了的、作为现代学科分类的“经济学”或“哲学”的分野。第一手稿中所论述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概念,马克思把它们看作是当时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层不同的收入形式,由此描述了他们悬殊的社会境遇,以透视当时森严的社会阶层结构、各社会阶层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未来命运,这分明是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假如我们固守于马克思巴黎时期研究的所谓“经济学”领域,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当时正在为甄别和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渊源关系而写作的《神圣家族》、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开,又怎么能完整地勾勒出当时马克思思想的原貌呢?

强调文本研究中版本考证的意义,极容易被指责为“唯文本至上”,搞“本本主义”。然而,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研究者下功夫梳理和甄别作者的写作情形、作品的版本源流,正是认识到文本与原始思想之间不可能完全对应。甄别二者的复杂关系,对于把握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尤显必要。尽管马克思毕生善于用文字表述其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但回到其文本世界就会发现,他业已完成的定稿很少,生前公开发表过的论著不到全部著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是准备材料、写作提纲、先行稿、过程稿、修改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因此,要理解马克思,单纯从成型的著述中加以概括固然最为方便,但也很不可靠。因为马克思很多重要的思想就保留在这些杂乱的材料中,需要我们去悉心解读,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作出梳理、阐释和评价。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