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抗日鼓舞士气
陕甘宁边区发行的“中华邮政”邮票,1套3枚,分别为“宣传图”、“农耕图”和“战士图”。“宣传图”邮票主图为一位站在台上演说的干部,右手叉腰,左手挥动,正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呼吁共同抗日,台下群众围观听讲,整个画面气氛热烈,感染力强;“农耕图”邮票主图为一农民正在扬鞭催赶着牲畜耕地,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努力发展生产,做好抗战后勤工作;“战士图”邮票主图为一名手持步枪的战士,战士左侧为冉冉升起的五角星,右侧为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表现了我们的战士守家卫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这三枚邮票将当时陕甘宁边区的三大任务——宣传、生产、战斗,全面地通过邮票的形式展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是晋察冀边区临时邮政发行的一枚大型邮票,免费发给抗战军人使用。邮票主图是一位全副武装的军人,头戴草帽,身穿军装,肩背子弹带,子弹带上有个阿拉伯数字“5”的暗记,双手紧握上了刺刀的步枪。“抗战军人纪念邮票”是为鼓励军人抗战、优待抗战军人通信特别发行的。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军人专用邮票、第一套无面值邮票。
“清河区五角星图邮票”是山东根据地最早发行的邮票。主图为五角星图案,周围是整齐的横线,上方弧形框内书“战时邮政”。五角星象征光明,横线象征波涛,弧形框象征战旗,寓意根据地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如波涛汹涌,高举战旗,向着光明奋斗。这枚邮票的身世也是极为独特的,在未正式发行之前,是以教具的形式在教学中使用的,这在中国邮票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40年7月,为培养干部,清河区交通总站率先举办了第一期邮务干部培训班,8月举办了第二期。培训班主要学习当时的时局、中国的前途命运和邮务通信手续制度。为培训干部学习邮务,交通总站油印了一枚五角星图邮票作为学习的教具,并免费发给各单位试贴。10月,交通总站改称战时邮局,这枚邮票经过修改后正式发行,至1943年才停止使用,前后使用3年。但由于邮票发行使用于抗战最艰苦的年代,现在发现存世仅2枚,极为珍罕。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
为促进国共合作,陕甘宁边区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未用“陕甘宁边区”的邮票铭记,而是以“中华邮政”为铭记,故称“中华邮政”邮票。各抗日根据地边区邮政发行的邮票铭记分别使用临时邮政、战时邮政、抗日邮政等,表示边区邮政是抗日根据地的临时机构,区别于“中华邮政”。
晋察冀边区发行的“半白日图”邮票主图为青天白日徽的局部,青天白日徽为中华民国国徽,寓意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白日图”邮票采用完整的青天白日徽为主图,首次从正面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
苏中区发行的“机”、“平”、“快”无面值邮票,不标发行机构,也是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的见证。“机”、“平”、“快”无面值邮票共分三种,“机”字邮票以火炬为主图,上有“机”字,专供机密文件之类贴用;“快”字邮票以飞鹰为主图,上有“快”字,专供快信之类贴用;“平”字邮票以帆船为主图,上有“平”字,专供一般信件、文件、报纸、书籍贴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单位邮票”。
边区交通部门对留在根据地的中华邮政邮局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在业务上真诚合作,生活上给与照顾。1940年5月9日,周恩来亲自接见了当时负责陕、甘、宁、晋等地军邮事务的第三军邮总视察段总视察林卓午先生,提出希望沟通国共两区的邮件来往,使民间自由通信,并亲笔为林卓午题词:“传邮万里 国脉所系”。周恩来的题词高度概括了邮政事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国共通邮的历史见证。
抗日根据地发行的邮票,诞生于艰苦的环境、经历了抗战硝烟的洗礼,浸透着交通邮政工作人员的心智和血汗,它们既是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奋勇抗战的载体,又是那个特殊年代留存下来的文物实证。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抗日根据地发行的邮票留存世间的已然不多,大多已成为邮票中的珍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