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及政策思考(3)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及政策思考(3)

——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

一是市场需求仍然疲软。部分先导性指标仍处在收缩区间。5月份,全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仍处于荣枯线的边缘,市场预期并不乐观。上海制造业PMI为49.3,短期难有实质性好转。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8%、3%、2.9%、2.8%。江苏、浙江已经是连续41个月下降,本轮PPI下行呈现波动幅度收窄、持续时间更长、CPI和PPI走势背离等特点,工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通缩”。

二是中小企业困难增多。从企业用工情况看,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10%以上,现行有关劳动用工的政策法规不利于企业对员工的规范管理。从资金情况看,中小企业普遍反映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20%—50%,金融机构贷款更偏好大型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转存款、贷转承兑、借款搭售等行为较为普遍,担保、评估、公证等融资相关费用较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此外,还有一些工业企业产品存货、应收账款偏高,盐城的个别企业应收账款占销售比例接近40%,只有依靠证券融资维持生产。截至4月底,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比达38.2%。

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环保约束压力逐渐加大等影响,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减弱,投资观望情绪加重。二季度,江苏省工业景气调查显示,53%的企业未来半年无投资打算。特别是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火爆行情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将原本用于技改、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自由资金、流动资金等投入股市,不仅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更形成了一股脱实入虚的风气。

四是房地产走势仍不明朗。受“330新政”、银行降息、税收优惠等利好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商品房销售面积明显增长,住宅价格开始企稳。虽然商品房销售情况初见好转迹象,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仍然十分紧张,各地商品房库存积压严重,开发商投资意愿普遍不强。1月至5月,除上海外,其他各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浙江、江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3.9%和38.7%,而去库存都位于历史较高水平,预计商品房消化周期为31.2个月,住宅消化周期为23个月。从长期看,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出现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分化较为明显,我国住房市场已经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供求总体平衡、局部过剩。

——金融风险尚未见底,财税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企业信贷风险仍有上升趋势。部分银行机构逾期类、垫款类贷款迅速上升,这部分贷款变为不良的可能性较大。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仍然偏高。1月至4月,浙江、江苏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31%和1.41%,分别比年初上升0.36个和0.15个百分点。目前,企业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与零售、房地产和建筑业等领域。由于互保圈、担保链代偿风险向上传染,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恶化,不良贷款暴露的区域、行业均有所扩散,中型企业信贷风险也呈上升趋势,风险管控压力在加大。

二是实体信贷投放仍然较为低迷。一方面,制造业贷款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去年下半年以来,江苏的制造业贷款占比明显回落,其中有5个月的当月制造业贷款已经出现净减少。另一方面,央行释放的大量资金中有相当规模流向置换政府债务、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或政府融资平台,还有大量资金向证券、理财产品流动,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此外,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积极性。

三是影响财政增收的不利因素交织。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并叠加“营改增”、清费减税等减收因素,财政紧平衡将成为常态,财税收支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其一,行业税收增长总体仍较低。1月至5月,浙江省二、三产业税收比去年全年分别回落3.9个和0.7个百分点。其二,税收增收区域较为集中,但基础不够稳固。杭州以占全省27.7%的规模实现对浙江财政46.4%的增收贡献。其三,土地类收入下降影响了可用财力。1月至5月,浙江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57.1%,同比减少870.71亿元。与此同时,财政的刚性支出丝毫没有减弱,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