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踏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前东北形势提出“四个着力”的明确要求,其中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难点所在,更是全局之举,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发展方式渐显后劲不足,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最终效果。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域最广、规模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长期存在,而在上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际上,东北三省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比较相似,从三次产业看,二产比重普遍偏大,服务业占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从工业看,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没有蓬勃发展起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在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因此,当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后,传统资源类和重化工业初级产品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东北地区首当其冲进入到结构调整“阵痛期”,而且体会得最真切,“痛”得更剧烈,持续时间也可能会更长久。
历经 “阵痛”并不都是消极影响,痛定思痛后,反而更有可能获得“顿悟”。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历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几乎都重点提到结构调整,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醒我们绝不能讳疾忌医,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勇于面对挑战,必须瞄准这个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持续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尽快根治“顽疾”。从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看,结构调整已经时不我待,只有不断加快调整调优步伐,才能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适应并顺应未来发展的要求,才能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得以“浴火重生”,为经济企稳向好重筑坚实的结构基础。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需有明确的侧重点和着眼点
首先是着眼于市场。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有的放矢,及时准确对接国内外新兴市场,根据经济发展大势和市场风向变化,“因时而动”地引导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逐步提高深加工产品、高技术产品、轻工产品和快速消费品的生产能力,逐步纾解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同时,鉴于近年来服务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行业方兴未艾,东北地区也急需通过大力发展这些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来调优经济结构。
其次是着眼于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给人以“暮气沉沉”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产业结构如“一潭死水”鲜有涟漪。因此,现在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既需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微观创新,也需要组织管理方式上的宏观创新。微观创新犹如一针助力剂,直接助推科技型企业和高技术产品更上一层楼,对结构调整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宏观创新更加契合治本之道,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宏观创新来激发和解放生产力,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
最后是着眼于人才。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中的基础资源和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资源,没有充足的人才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就如同无源之水,而推动结构调整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集聚人才、促进人才转型升级的过程。东北地区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和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各类人才短缺、结构调整乏力、经济发展滞后、人才进一步流失几乎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扭转这一局面,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方面入手,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集聚更多的智慧和人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