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新的生力军
要给“网农”描摹一个准确的画像并不容易,他们的形象是立体的、多维的,他们出身不同、学历各异,既有年薪几十万元的IT精英、国企外企高管、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各界人士,也有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给中国农村注入了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是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
安徽金寨县“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童维新就是从外企高管的职位转型而来。两年前,童维新成立“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已囊括全县7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去年的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下一步计划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拓展电商平台的影响力。
“网农”的来源可谓广泛:一年在网上卖出200万个土鸡蛋的曹席斌创业之前从没去过农村,是一个五谷不分的“90后城里娃”;垄断当地60%以上苗木业务的江毅,当年辞去了重庆一家大型国企月薪2万元的职位回乡创业;一年将2万只宠物兔卖到全国18个省市的“重庆灵物阁”网店店主毛世强,创业前只是重庆江津区杜市镇的一个普通农民……
“网农”们个体之间确实有着太多的不同,但在传统农民和政府管理者眼中,他们有着共同的优势和特质。
“除了精通互联网,他们的创意很多,可以按网上的规律创造出各种包装、营销模式,看到他们才发现自己真是落伍了,他们是高价大批量地卖,我们只能低价卖给来村里收购的小贩。”重庆开县野生菌种植户祁秋中说,“网农”们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大开眼界,不管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还是农业企业带头人,他们都是一群能吃苦、懂市场、敢创新的人,是农村里的能人。
重庆梁平县天农八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梁平柚的电商企业,创始人是42岁的文华成。在梁平,柚子树年龄越长,柚子的口感越好,为了能卖出好价钱,文华成创造出“年份柚”的概念,将柚子分成30年、50年、100年树龄等类别进行销售,100年树龄的柚子每箱6个、15斤,售价298元;50年树龄的柚子每箱158元;30年树龄的柚子每箱128元。
去年,文华成卖出了1.25万吨柚子,占到了全县柚子产量的近五分之一,销售收入8500多万元,不仅缓解了近两年梁平柚的销售难题,还将梁平柚的收购价从前年的4角提升到了去年的1元左右,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重庆江津区商务局局长应健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说,“网农”们给农村注入了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为传统农业转型带来了全新的元素和力量,是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互联网+”催生产销新模式
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天灯村的“紫香蕊”无花果基地最近异常繁忙,老板赵洪勇每天凌晨将采摘下的新鲜无花果封箱、打包,源源不断发往广州、上海等城市。谁曾想,就在2010年果树刚挂果时,由于销售无门,赵洪勇拉了几千斤到主城区叫卖却成交惨淡,最终几百斤果子卖不出去全部烂掉。饱受打击的赵洪勇第二年尝试网店销售,没想到网店开张不到3天销量就冲到了千斤。如今,靠着网络打开的销路,他的基地一扩再扩,达到年产120吨无花果的产量,即便如此,高峰期也难以满足全国各地订单的需求。
果农赵洪勇的销售奇迹只是新兴“网农”群体改写农村产销模式的一个缩影。从“别人咋种我咋种”的盲目生产到提篮叫卖的沿街销售,传统的小农产销曾饱受农产品“卖难”的困扰。而今,正在崛起的“网农”悄然用“一张网”重构着传统农业的产销版图,通过网上赶集、定制生产、精准销售等,让小农户也能有效对接大市场,倒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实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