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一直重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社会总体是发展和稳定的。但是,我国目前村级治理仍然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缺少内生活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减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社会变化很大,经济多元化、村庄空心化、人群生疏化等现象比较严重。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取消农业税,且每年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流入农村,但社会管理矛盾仍然很尖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农村基层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新思路。
强化县域经济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功能。县域经济以广大乡村为基础,是改善民生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解决“三农”问题,县以上太远,难于发力;县以下太小,不足于发力。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内生动力,有助于增强直接统筹解决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市民等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克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短板。
根据学区调整村-自然村(小组)行政格局。我国的村-自然村格局是自然条件和历史沿革的结果,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人口数量、生活条件和工作手段已经并还将进一步发生变化。不论发生何种变化,中国人对子孙的培养和关注永远不会改变。中国农村迫切希望有一种大的构思和办法来提升乡村教育水平,让乡村孩子能和城镇小孩一样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可以考虑根据小学和初中学生上学的方便程度,调整村-自然村(小组)行政格局,改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选择适宜的地点,充分考虑生源范围和学生教育安全便利的需要,集中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中心小学(可带上初中)的建设,并以学校为中心,合理规划乡村、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村舍的集中,促进农村耕地的连片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相对集约经营,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的相对集中有效管理。
发挥乡村党员及其他贤能之士的作用。在村级治理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员的作用。在此之外,还要发挥社会贤能之士的作用。几千年来,在国家和农民接触的广阔地带,贤能之士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本身也是农民,或祖辈是农民,与乡村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国家和农民之间,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的乡村社会中坚力量。中国历史上,村民有自治的特点,乡村贤能之士在村民自治中往往发挥特殊作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这种优势,大力发挥乡村贤能之士作用,是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我们这里所说的乡村贤能之士,既包括农村优秀党员、当地德才智多的好人、当地学校的教员,也包括祖籍当地、家在外地但仍心系家乡的游子。这些游子,包括在外地工作和退休的干部、教员、技术人员、企业家等。如果在坚持不允许在职机关干部和其他在职人员兼职的同时,唯独允许这些人员到其家乡兼职做点事,必将形成一支建设现代乡村社会的强大力量。游子的力量与当地的父老乡亲密切结合,有可能催生中国农村内生的稳定发展力量,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