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通过天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国投降的仪式;9月9日,日军在中国战区受降的仪式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驻台湾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
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那时起到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了70年。在战争结束将近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阶段里,中国与日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战后初期的动荡,相继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两国关系在43年前的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进入了21世纪的战后新时期。
但,为什么由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一场侵略战争的阴影直到今天似乎仍然挥之不去?“日本的战争责任”这一概念,为什么始终作为问题徘徊于中日两国关系中?
从天皇的“终战诏书”谈起
我们来看1945年9月9日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其中前两条记载:
一、日本帝国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已向联合国最高统帅无条件投降。
二、联合国最高统帅第一号令规定“在中华民国(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蒋委员长投降。
再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投降时的投降书,开头这样写:
我们兹此宣布:日本皇军总将所有日本陆军部队以及所有日本辖下地区的武装部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但是,我们再看一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向全日本广播的内容又是什么样的呢?
1945年8月15日被有的人称为“日本历史上最长的一天”。这一天从上午开始,日本的广播电台就反复地播送着将在中午12时有天皇的重要广播的消息。昭和天皇即位20年来,还从来没有直接向日本人发表过讲话。于是人们对天皇的讲话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尽管有人心中对天皇是否要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宣言有些不祥的预感,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像过去由人代为宣读的敕谕一样,天皇仍要继续激励日本人进行战争。也有人认为在经历了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及苏联的出兵后,天皇可能要宣布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广播电台12点报时刚刚开始的时候,日本各地的民众便都聚集在收音机前了。电台开始以所谓“玉音放送”的形式播出了昭和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
天皇在诏书中首先肯定日本军人 “勇武善战”、官员“励精图治”、一亿人民“克己奉公、尽其最善”,目的是为了日本的“安宁”和世界的“共荣共乐”。但是又说“战局仍未好转,世界大势于我不利”,而同盟国一方又使用了“残虐之炸弹”,如继续作战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波及人类之文明”,因此为了“亿兆之赤子”而不得不宣布接受美苏中英四国共同宣言。另外,诏书强调宣战并非自己的本意,而是为了日本的“自存”和东亚的“安宁”不得已而为之,但目的仍是“解放东亚”,只不过目标未能实现。诏书中所指的战争是自1941年开始的“已阅四载”的与英美的战争,而对侵略中国的战争则不置一词,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人们往往把天皇的这一诏书视为日本投降的标志,认为从此日本进入了战后。的确,日本的战后是从天皇宣布这一诏书开始的。但我们将这个诏书与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的投降仪式上以及在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的投降书相比较,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天皇的讲话从未使用“战败”“投降”的概念。
《终战诏书》仍然坚持着皇国史观,不过是从形式上以暧昧的态度结束的战争,所以从对战争责任认识的角度和对历史负责的角度,《终战诏书》可以说没有任何建树。这就带来了战后关于历史认识的一系列的问题与争论。这也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日本右翼和保守派势力强词夺理地声称当年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大东亚战争的原因。战后日本社会关于战争历史认识的复杂性,也可以说是从这时开始的。《终战诏书》其实是埋下了日本人关于战争历史认识的“伏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