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呐喊 时代的吼声
周钢鸣作词、孙慎作曲的《救亡进行曲》,是“左翼音乐运动”和救亡歌咏运动初期出现的优秀抗日歌曲之一,创作于1935年。
东北沦陷后,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逼近华北,北京学生举行了有名的“一二·九”运动,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在全国掀起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救亡进行曲》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并很快成为救亡歌咏运动中传唱最广的歌曲之一。歌曲采用进行曲形式,易上口,受群众热爱,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具代表性歌曲之一。此歌被电影《青春之歌》选为插曲,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为四部合唱。
孙慎:作曲家,浙江镇海人,从1935年起先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词曲作者联谊会等进步团体,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创作了不少歌曲。建国后任音乐出版社总编辑、社长,《人民音乐》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代表作有《春耕歌》《民主是哪样》等。
周钢鸣的歌词可以说句句都是响亮的口号,且长短不一。它的曲调也以号角般的“1、3、5”为骨干音构成旋律,且以连续的附点音符和进行曲节奏为特征,因此更加坚实有力,慷慨激昂,恰似时代的吼声、战斗的呐喊,以鲜明的音乐形象给人以鼓舞。《救亡进行曲》虽以三部性结构写成,但却采用了单一形象的单一主题,因此更显得集中、精练。这首歌创作出来之后,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据当时的报纸报道:1936年北平举行“一二·九”运动周年纪念会时,曾有5000人齐声高唱《救亡进行曲》。
游击队歌
鉴于《救亡进行曲》的巨大影响,电影《青春之歌》在拍摄时曾征得作者同意,由作曲家瞿希贤把这首歌改编为混声合唱,用在影片将近结束时群众与军警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斗争情景。
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兄弟们
《大刀进行曲》是一首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由麦新作词作曲,诞生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
当时,在上海参加救亡歌咏运动的麦新,深受全国军民抗战热情的激励,又听到驻守在长城脚下的二十九军组织起大刀队与敌人拼杀的事迹,遂写出这首歌,并在初发时曾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原词中也有“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由于这首歌曲歌词简练,情绪激昂,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很快就在群众中广泛传唱,被称之为“一把砍向日寇的大刀”。
救亡进行曲
有趣的是,在传唱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成了这首歌的修改者。在原曲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句开始是一拍一个音,而群众则把它唱成了切分节奏。麦新认为“还是群众唱得对,一开始用切分音符更能表达对敌人的无比仇恨”,随即按群众唱的切分节奏定谱。这种切分节奏与这首歌的结尾“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的切分节奏形成首尾呼应,使之既完整统一,又别具特色。它以严谨的结构和富于动力的节奏,直率的情感和粗犷的气势,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英雄形象。因此,几十年来一直传唱不衰,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有影响的歌曲作品之一。今天人们唱起它,不仅能使人联想到当时的情景,也能给我们以爱国主义的教育和鼓舞。
艺术化表现游击健儿的形象
贺绿汀的代表作《游击队歌》,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颇有影响的一首优秀的群众歌曲,创作于1937年。
当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员剧团一队,沿铁路线北上,到达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临汾一带活动。游击队员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感染了他。贺绿汀下定决心写一首歌,把当时的政治形势、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而不是在歌词中塞满了军事术语或政治口号。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道出的是要练好射击本领,节省子弹等意义。“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敌人那里取得武器和给养。
这首歌1937年在山西洪洞县的高庄由作者亲自指挥首演。为了表现游击健儿们轻松愉快、机动灵活的风貌,作者还特请欧阳山尊以口哨伴奏,更为这首歌增添了光彩。1938年5月,在武汉为悼念作者的老师黄自所举行的音乐会上,又被改编为四部合唱。此后,这首歌就开始在国内外广为传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