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3)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3)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进行人民战争,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起了举足轻重的中坚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具体来说,就是在抗战路线和军事战略上有三大法宝,对打击日本侵略者起了巨大的中坚作用。

(一)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人民战争,是发挥中坚作用的第一大法宝

国共合作后,两党的抗战立场一致了,但两党的抗战路线却相反。中国共产党主张全民总动员,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认为只有实行这样的路线,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主要就是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人民战争的方针政策,为推动抗战成为全民抗战奠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基础。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展示了抗战必胜的充分自信。

与共产党相反,国民党由于阶级立场所使然,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有比较积极的抗战表现,打了像血战台儿庄那样著名的战役;另一方面,又只主张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反对武装民众,十分害怕人民抗日力量发展壮大。这样,政府始终不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而是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虽然打了很多大仗,但有些仗打得不好,军队损失很大;而且到抗战中后期,正面战场还出现大溃败。这除了有战略部署不当等原因外,不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配合和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他们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将一切青壮年男女组织在自卫军中。其精干力量组织成民兵,逐渐形成地方部队。他们同主力部队一起,分别在所属战区参加作战,对国民党军队予以积极配合;抓住有利战机,独立自主地进行作战。到抗战中后期,尽管日军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但侵略者及其培植的汉奸政权只能控制一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附近地区,广大农村则始终掌握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党领导解放区军民最后承担了开展对日全面反攻作战的任务。

(二)将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始终实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广泛而又持久的游击战争,是发挥中坚作用的另一大法宝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实际战斗力出发,从人民战争路线的要求出发,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认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可以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将一般认为只是战术层面的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层面,使之成为指导抗战的战略方针呢?毛泽东作了精辟分析。他说: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那样强大,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却遭到“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因日军强大,在中国占地甚广,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但是,日军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很多空虚地方,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同时,由于中国有领导的坚强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存在,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一全套的东西、根据地的问题和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都发生了。这样,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就超出了战术范围,而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认识。随着战事的发展,毛泽东对八路军作战的战略方针作了科学概括:“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