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刻分析国民党政府不断变化的对日立场和对共产党的态度,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等一整套政策和策略,对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起了督促性主导作用
中共中央总结我们党10多年来与国民党打交道的经验教训,深化了我党与国民党的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以推动蒋介石、国民党共同抗日。择其最主要者有:
一是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方针。自1939年始,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与我党的摩擦和冲突事件越来越频繁。中共中央指出:抗战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但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同时存在着团结抗战和分裂投降两种可能。党的任务是既要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又要竭尽一切可能维护团结抗战局面。是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为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发表的宣言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10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仍然是当前时局中的最大危险。我们的任务仍然是协同全国一切爱国分子切实执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方针。这样,“三个坚持、三个反对”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基本方针,也是号召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政治口号。
二是揭示了又团结又斗争的多层次多侧面关系,强调以斗争求团结。1940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高干会上就团结与斗争关系的不同情况作了具体分析:1.我们历来是强调团结的,今后还是一样——对付一切抗战派;2.我们历来是强调斗争的,今后还是一样——对付一切投降派;3.我们又强调团结又强调斗争——对付一切又抗日又反共的顽固派;4.有时强调团结,有时强调斗争——依顽固派的态度是抗日为主还是反共为主而定;5.斗争为了团结——为了延长合作时间;6.不论哪一方面(政治、军事、文化),目前时期都以团结为主,但不论哪一方面都同时斗争,因为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是没有变化的;7.即在目前时期,某些地方,反摩擦斗争还可表现为地方高涨,例如苏北韩德勤向苏北根据地的进攻。这种多层面的分析,对应对第二次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是年底,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抗日问题上对国民党又拥护又斗争。在反共问题上,既有现在与将来之分,也有反共的高潮与低潮之分。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关系。总政策是在团结中要斗争,在斗争中又要团结;是统一中的独立,统一是主,独立是辅。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些原则,既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又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是提出了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上述又联合又斗争关系,既是一个政治原则,也是一门政治艺术。中共中央一直在思索怎么具体把握好这个问题。1939年5月,毛泽东阐释此前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原则说:巩固边区有一个方针、两条原则。一个方针,就是“一步不让”,对于人家的捣乱给予无情打击,决不让步。两条原则的第一条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同他讲亲爱、讲团结;要是对我们不客气,就来第二条“人要犯我,我必犯人”。这叫摩擦,人家摩擦来,我们摩擦去。抓紧这条原则,才能真正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日寇。6月10日,毛泽东又提出了“摩而不裂”的“有节”思想。12月,他将上述思想概括为“有理、有利、有节”原则。随后,又指出:“有理”是自卫原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有利”是胜利原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有节”是休战原则,体现了斗争的暂时性。坚持这三个原则,就能使顽固派尔后不敢轻易向我们进攻。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报告中,他还说:“我们始终站在团结国民党抗日的立场上,但遇到反共摩擦则要同它斗争,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日本又不能大举进攻共产党,将国民党引导到对敌斗争一个目标上去。”中国共产党的“三有”原则,为坚持两党合作抗日确立了准绳。正因为如此,两党才最后共同夺取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70年过去了,历经各种磨难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征途上,将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它的先进性,带领中国人民把国家建设好,去夺取更加伟大的胜利,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中国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