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胜,“兵要地志”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战略作用(4)

细节决胜,“兵要地志”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战略作用(4)

日军的准备早了半个世纪

1867年,最后一任德川幕府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归政于明治天皇后,统治日本六百多年的幕府政治宣告结束,曾经长期一分为二的权力与权威合二为一,集于天皇一身。

1876年,明治天皇下达“废刀令”,在全国范围内解除武士阶层的武装。自此,曾经在日本历史上地位显赫的武士集团成了无首可依、无主可忠的散兵游勇。但身为时代中人,个人命运几何,往往取决于当时的国运。武士没落之日,适逢“明治维新”之时,日本国运正处于上升期。

在福泽谕吉等日本“大脑”的煽动下,整个日本集体向西转,从教育体制到工业体制,开始全盘西化。不过一二十年间,日本国力骤然膨胀。而膨胀的国力与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

于是,日本再拜西方殖民帝国为师,“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邪恶念头在日本朝野上下日渐滋生。特别是在1894年甲午之战中击败大清国海军,1905年日俄战争中又大获全胜之后,开疆拓土的念头已升腾为日本人不可抑制的野心。

5

日军的《测图教程》及《阵中要务令》。

这一时代背景给没落武士这一“失业大军”带来了历史机遇,“占领满洲”“征服支那”,这些在日本军政界半公开谈论的目标,使落魄“浪人”、社会阶层的失意者与日本军政界的狂热分子一拍即合,找到了他们人生新的用武之地,成为实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迷梦的先遣队。

这些人中老有桦山资纪、岸田吟香,青壮有荒尾精、浦敬一。特别是浦敬一,因曾三度试图单枪匹马独闯中国西部,后失踪于第三次冒险途中而在日本轰动一时,成为“大陆浪人”(从明治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在中国大陆、欧亚大陆、东南亚等地区从事各种政治和间谍活动的日本人)的“楷模”。

那么,这些日本的“先遣队”到中国来都干了些什么?表面上,他们开货栈、餐馆、书店,甚至开妓院,但暗中所做的却都是一件事:搜集与中国有关的一切情报,为不久后的侵华战争做准备。

在所有情报搜集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中国的“兵要地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