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缘何疏于“兵要地志”?
1944年8月,蒋介石在黄山召开的整军会上,提到苏联代总顾问古巴列维赤对“国军”作战指挥能力的评价:“团以上到师、军为止,各级司令部的业务极不健全,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国军队一到作战时就莫名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业计划,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这样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这几乎可以被看作是“国军”屡战屡败的极为隐秘又极为关键的原因,也就是说,导致“国军”作战不利的原因可能还能找出许多条,但这一条却是极其致命的。
那就是,从抗战开始直到结束,蒋介石及其手下都未能有效地为这支军队建立起一整套近现代军队必不可少的“参谋制度”。而没有有效的“参谋制度”,使得当时的“国军”除中央军外,大多还残留着旧军阀的尾巴,其特点就是兵随将有,指挥官把部队看作是自己晋升的资本和私人财产,所以,在这支部队中,只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不可能弄出一个参谋制度来与自己分权。
蔡锷
同时,也是因为这些部队的指挥官们对近现代作战及参谋制度作用的无知。许多从旧军阀摇身一变成为“国军”将领的指挥官,对参谋及其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师爷”“幕僚”的水平,以为这些人只要识文断字、能为自己起草公告文书就堪当参谋重任。
但这些人不曾经过基本的参谋业务训练,连辨识现代地图的能力都没有,甚至会闹出把黑白相间的比例尺认作铁路的笑话。这样的军队,不懂“兵要地志”为何物,不是很正常吗?而正是这种“正常”,才导致了八年抗战打得艰苦异常,牺牲巨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