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和同行:谁来参与评?
“表面看上去是材料评选,是集体研究决定,事实上还是行政干预因素,有领导打招呼,还有增补指标。这些最后评上的人,从推上去,到评审出来,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表示,过去教师职称评定,行政分量太重。从名额分配,到哪些人选送材料,都是行政力量主导。在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过,都有行政因素,这容易导致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
针对这种现象,这次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广东佛山南海九江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认为,单纯依靠同行评还是不行,因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难免产生偏颇。他建议可以首先采取同科组老师互评,然后是科领导、行政领导协调把关,最后不可或缺的是提交校代会审议通过,形成最终的结论,程序一定要完善,才能确保公平公正。
一位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委、评审组负责人的湖南省教育专家对记者说,过去也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在参加评审,也是同行,但是实际效果不大。究其原因,是同行评审的规则程序不够细化,只有指导意见。如何找到一种真正体现民主的、随机抽样的一种同行评审机制?如何让更多一线的教师、包括乡村教师都参与进来?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规范。
论文和师德:哪个更管用?
此次改革提出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说,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能成为教学实践的专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并不一定都要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定要淡化论文,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能力。
多年来,由于教师评职称有论文要求,导致论文“注水”现象频现。在一些地方,评一篇论文的“手续费”是5元,一个县一千篇论文就是5万元,不但这种论文没有任何含金量,由此衍生的腐败之风也越来越严重。
湖南省一位老教师表示,论文不能完全不要,教师也需要总结教学工作,但是要规范论文的评审渠道,强调评论文绝对不能收取老师任何费用,彻查严处以发表论文作为敛财手段的不法行为。
“改革导向很重要。”盛裴说,过去的评价导向就是让老师去写论文、搞科研。以前你的水平再高,学生再优秀,你也评不上。现在的导向就是着重在教学一线。
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张永辉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标准。“如果一个老师30多年坚守在边远贫困的地方教书育人,即使他没有学历论文,国家也应评他当高级教师!”
顺应基层教师的呼声,此次改革已再次明确提出,修订评价标准,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记者吴晶、刘奕湛、袁汝婷、李亚楠、郑天虹、仇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