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要占领中国的东北。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确实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他的目的是北进,占领中国东北以后就要进入西伯利亚,他要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联,日本也出兵到西伯利亚去了,后来撤兵了,日本北进(攻打苏联)这种占领企图一直没有放弃,但是他没有实现。1939年的时候日本有两个战役是针对苏联的,一个是张鼓峰事件,一个是诺门坎战役,都失败了。失败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经开始了,中国的战场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的兵力,使他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北进。一直到1941年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的时候,德国就要求日本这个时候要出兵了。我们在西部,你们在东部这么两头夹击就会取得胜利,日本内阁也开个会,也研究过这个事情,结果不行,认为兵力不够,如果出兵西伯利亚肯定在关内战场上会失利。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北进的政策就没有实施,这个是对苏联一个很好的支援,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一个很好的支援。
再说南进,南进的情况也是这样,1939年以德国入侵波兰为标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个时候日本也看到一个好的时机。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家的关注点、西方的关注点是在欧洲,那么亚洲就出现了一些空虚。日本内阁也召开了会议,就是说要不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实行南进的方针,南进具体的指向就是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地区。这个地方战略资源特别多,有色金属、煤矿、石油、战略资源特别多。内阁开会,也是思考了半天,最后也是不行。就觉得我们的兵力不足,贸然地实行南进的话,肯定是不行,结果就延迟了。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实施南进计划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推迟了南进的步骤,那个时候他不南进是不行了,因为西方像美国和英国已经对他有所制裁,特别是石油方面的制裁,它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还是被中国牵制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兵力,他可以在太平洋战场投入的兵力只有十个师团,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国的抗战为盟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关于这一点,当时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英国的首相丘吉尔、苏联的元首斯大林,包括他的高级将领朱可夫,当时都有非常高度的评价,中国的抗战支援了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作战。因此我们说1943年废约运动和新约运动,还有1942年联合国家的形成,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不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的恩赐,而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全体进行努力、坚持抗战所取得的结果。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还包括后来的联合国家宣言,到了1945年召开联合国大会,中国派代表去,包括我们董必武也去了,中国在联合国当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他取得了独立的国家主权以后,特别关心其他的半殖民地的国家。为什么说1945年以后,在亚洲在世界就掀了殖民地解放的运动呢?这和中国树立一个榜样那是分不开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抗日战争和中国独立主权的取得。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一般说研究历史应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就是革命的视角,也叫做革命的范式;另一个视角叫做现代化的视角,从我们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作为一个视角。这两个视角都非常重要,抗日战争首先是一个民族解放战争,我们要从革命的视角来观察抗日战争,来解读抗日战争,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从现代化这个视角来解读抗日战争。
中国有一个历史学家叫胡成,他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解读是这样的,中华民族复兴包含了两层互相关联的意思: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就是我们说的首先要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要独立;第二个问题,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他说的近代化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现代化。然后他说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不断的挨打所以就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中国的抗日战争恰恰为中国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验。
前面讲到民族独立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说一下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综合的指标,民族独立是一个前提。政治上的进步,民主制度的建立,国民意识的开启,这些也都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标志是什么?经济指标。我们现在在这里不展开讲,中国的民主制度,民治的开启等等,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什么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说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另一个是说中国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的因素。这是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辩证的来看。
第一个问题,日本的侵略是怎么打断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的。这个方面我们过去研究的比较多,因为我们比较强调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情况,按照我们现在官方比较认可的数字是这样,日本的侵略使得我们中国直接的经济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的经济损失是5000亿美元,数字很大了。
这个损失是怎么来的,日本的侵略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打断,现在研究统计上有一些差异,但是结论基本上相同。结论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什么呢?就是说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的侵略为条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日本的现代化为什么很快。实际上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命运是一样的,我们说1840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日本也是这样。1850年美国的军舰又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叫做黑船事件,迫使日本和美国签订了一些不平等的条约,命运的开端是一样的,但是后来道路就不一样。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开始以后,要学习西方,走上一个现代化的道路,叫做脱亚入欧,明治维新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中国也有一个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也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生产力、管理方式等等。但是没有成功,失败的标志就是甲午战争以后,1895年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赔款是特别的巨大,战争赔款是2亿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是300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是日本的整个国民产值的4倍,日本四年产值才达到这个程度。
通过对中国的掠夺、赔款的勒索,日本现代化就有了一个资本的积累,日本搞现代化原始的资本积累和对中国的侵略是密不可分的。在日本老引以自豪,就是他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早就实现了,教育程度普及程度要比中国高很多,比我们先进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这个钱哪儿来的?这个钱就是从中国得到的赔款,办教育。
再比如说日本大的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和军工相关的企业,也是由中国的赔款办的企业。我们知道首钢,首钢原来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的钢厂办的,最原始的时候叫八幡钢厂,八幡钢厂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就是马关条约的赔款建立起来的,诸如此类等等。这是第一点,这是一个共识。日本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步伐为什么要快?他是以对中国的侵略为条件的,这是第一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