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荣维木: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3)

第二个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在我们学界公认的是这样,中国近代(不包括晚清),辛亥以后有两个时期现代化程度发展的比较快,一个是北洋政府那十年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理解,因为整个过去的封建体制被破坏掉了。为我们民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条件,民营工厂的建立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是1927年到1937年,中国的钢产量从3万吨增至5.5万吨,当然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少了,我们现在钢产量一年是7亿吨,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少。当时中国的起点非常的低。还有人统计抗战前,中国现代化平均的增长率是7.6%,也是相当快,我们现在保持在7%的比例,也是增长得比较快,当然起点是不一样的。过去旧中国特别穷,增长7%比较容易,但是趋势是一个好的趋势,增长还是比较快的。而且现代化工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比如说1936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一年,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已经占工业总产值的42.7%,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好的。从这个情况来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一派美好的前景。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假设没有日本侵略,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不能假设。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日本的侵略来了,来了以后我们现代化的进程就被迫中断了。

有个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这些城市多数都是中国的现代化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东南沿海这些地区,都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实际上在这以前,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也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掠夺,使中国损失非常的严重。大家都好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方面,日本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这比较好理解。

第二个问题可能就是大家长期以来比较少注意的,就是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累了现代化的因素,尽管对这种积累的程度和作用的评价不一样,但是它确实是积累了一些现代化的因素。现代化因素的积累包括政府状况、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状况、社会状况、国民素质状况等,这里面我们不说别的,只是探讨和现代化进程相关的暂时的经济状况。

我们说在旧中国,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平衡。我们的工业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东南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西南西北偏远地区工业是不发达的。这种不平衡就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被动。为什么这样说?由于不平衡,战争开始了,我们要把战争坚持下去,必须要有经济上的支持。没有一个战略物资的保证是不行的。中国现代化工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日本炮火摧毁,或者被日本占领了,对中国现代工业是一个颠覆,这种危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很多志士仁人都看到了,比如说资源调查委员会孙越崎等,这些人都肯定,我们以后一定会和日本作战,作战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状况,因此经济上我们就要转移,就要迁到西北西南去。这些人的意见也被国民政府接受了,就在1935年的时候成立了资源调查委员会。我们说现在对于西南的一些有色金属的调查以及西北当时的石油的勘探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后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

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要坚持抗战,抗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结束的,他要保持自己的工业,于是出现了一个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上的大规模的活动,叫做工业内迁。工业内迁对于中国经济状况的改变,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表现在使我们中国的工业在战时没有被摧毁,而是保留下来,不仅保留还有发展。因为战争开始的时候,中国人特别需要外援,却没有外援,因此逼着中国自己必须得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工业内迁之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工业非常落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南、广西七个省工厂的总和只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的总数又占全国总数的4.04%,非常得少。抗战爆发到1943年为止,后方的各省的工厂企业已经达到了4524家,和战前相比工厂的数量增加了18倍,工人的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是一个猛烈迅速的增长。这个不仅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也反映出中国现在工业区域的猛烈扩大。

在工业内迁中,还有一个情况也要引起注意,工业内迁提高了工业技术和管理经营的现代化的程度。战前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多数是对技术设备要求不高的、产值低下的轻工业。而战时内迁和新建工业很大一部分是对技术设备要求非常严格的,主要是重工业机器制造业。伴随着这些企业的运行,新型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就成倍的增长,结果就迅速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关于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一般都是以专利法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专利法是从1912年开始就有了。从1912年到1937年,平均年报专利是10件,战时超过40件的就有五个年头,最高的是1944年达到94件,而且其中是以工业发明专利为主,就说明我们不光重工业建立起来了,没有被摧毁,而且技术含量也提高了,这是在内迁中反映出来的我们现代化因素的积累。实际上除了工业以外,现在的金融、交通、水利等建设,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大规模地普遍存在。

我们说的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两个问题还是应该引起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刚才讲的都是国民党统治区现代化工业因素的积累,共产党根据地里有没有这种积累呢?我觉得是这样,中国社会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什么呢?就是说共产党,也就是革命力量长期以来是在最贫困的地区生存,抗战之前它是处在被围剿的地位,只能到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井冈山是个穷地方(老区),所有的老区都是穷地方。抗日战争爆发了,共产党的根据地也是在穷的地方,陕甘宁等都是穷的地方,国民党不允许共产党力量到其他的地方去。比如说远征军组建的时候,共产党也提出来,我们也要派兵一块去,国民党是不允许的,他把你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于根据地具不具备现代化因素积累要做一个分析,它不具备直接实现现代化的这种因素的积累。你说你要建立工厂,建立重工业,他没有这个条件。但是可以从生产关系这个方面来解读,陕甘宁根据地也实行了很多经济政策,比如说扶植商业办合作社等,特别是减租减息,鼓励开荒等。使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地主少了,自耕农多了,中农多了,富农多了,阶级构成变化改变了。这就为以后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在根据地有一个现代化因素的积累,这个积累是间接的积累,这是一个问题要注意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日本人提出来的,日本侵略中国,他打了一个什么旗号,打了“大东亚共荣圈”“共存共荣”那么一个旗号。现在日本右翼也提出来我们到中国去打仗,不光是侵略你们,也帮助你们搞建设,他还可以举例,举例说东北我们经营的多么好,给你们创造了那么多工业的设施,给你们农业进行了改良。比如说小丰满水电站,是日本修建的,到现在还在用,还在发挥效用,比如长春市,长春这个城市就是在日本来了以后建立的,非常规整。日本说我们给你带来好处了,你不要老埋怨我们侵略,当然在我们国内也有一些人赞成这个说法,但是我认为是不对的。不对在什么地方?第一,日本占领东北以后有一些投入,包括在台湾也是这样。投入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台湾的那些木头,特别珍贵的木头,就是战时完全被掠夺到日本去了。东北的很多资源,煤炭、铁矿、木材也是被运到日本去了,它直接炼钢,东北的好多钢厂就是日本修建的。它是为了日本本国战略资源的取得,这是第一点,他们讲的是不对的。

第二点这种现代化是不是我们需要的现代化。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帝国主义允许范围下的现代化,一个是我们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我们需要的是后者,民族复兴。民族复兴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的条件下的复兴。日本在东北修小丰满水电站,中国人要付出代价。东北的劳工死亡率非常高,几百万的劳工死了,修任何一个现代化设施的建立,都是以牺牲劳工的生命为代价的,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现代化。从理论上来讲,1853年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写了两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叫《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里面就讲到殖民侵略,他有一个双重性,一个是他肯定要掠夺压迫杀害殖民地的这些人,他要欺负你;第二个,他在历史上充当不自觉的角色。这个角色什么呢?你要掠夺,你要统治,你会带来一些现代化的一些东西,满足你自己的殖民的需要,这个分析非常的透彻。

我想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实际上影响到现在,前些年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做开发西部,好多西部的工业措施,就是在抗战时期留下来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