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后,地方志工作走上了依法治志的轨道,在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多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志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作出更大贡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脉络清晰,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把握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改革创新,使地方志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融相通。
地方志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方志自成一脉,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标志性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有助于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中国地方志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有力话语体系,不仅有助于认清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更有助于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准确呼应了时代要求,提出了全国地方志系统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中国地方志推介出去的目标,主动把地方志工作融入国家战略,力求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最直接的精神纽带。一部地方志就是记载一方水土之上的人和事,就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地方志通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家乡面貌的变化、模范人物事迹等,再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貌,以真实资料和生动事实,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历史经验和现实社会实践证明,地方志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规划纲要》强调通过编修、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突出了地方志的育人功能,通过发掘历史智慧,在进行优秀传统教育、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光大,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