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关系和谐(3)

论思想关系和谐(3)

三、思想之间求同不排异

所谓思想之间求同不排异,就是说在思想之间追求统一、追求共识的同时,不排斥一定相异思想的存在,也就是在思想上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从上述历史事实可知,试图追逐绝对的思想之求同是不可能的,只能适得其反,明智的方法是适应思想关系自身的逻辑,那就是思想之间求同不排异。

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出,正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渗透着的求同不排异的精神,使中国独有的精神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止。中国思想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碰撞交流、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从先秦百家争鸣开始,诸子百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成为中华思想的基本源流。之后尽管也有独霸一家思想的事情发生,但都是以不得人心而终结。从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大势来看,整体上是求同不排异的,是坚持中华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核,同时吸取和兼容各种异己的思想,使中华思想文化内涵逐渐丰厚起来,成为独具魅力、影响深远的世界思想文化的典范。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形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渗入了中国的元素,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与此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吸取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释、道三家长期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在思想上的互补共存,达到“和而不同”的状态,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文化的总体格局。就拿中国长期共存的各民族思想文化来说,也是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融合与交流中形成的。一方面,各民族思想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吸收借鉴;另一方面,各民族思想文化又保留各自特色,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思想之间求同不排异,实现思想关系的“和而不同”,有利于社会范围思想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思想之间求同不排异具体表现为统治思想、传导思想与受导思想之间以彼此思想中的共性为基础,以寻求思想之间的共性为基本出发点,同时不排斥彼此思想中的相异之处,寻求彼此思想的合情之处、合理之处、可取之处,以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提高。思想之间求同不排异,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精神因素,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视野来看,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对于社会上各种思想现象也应该是求同不排异的,为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必须保持思想之间的求同;与此同时,从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关系和谐的根本目的出发,又必须允许各种社会思想发表意见,尤其是对统治阶级的批评意见,不搞思想关系上的“封闭式管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