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关系和谐(4)

论思想关系和谐(4)

四、思想之间存异不排同

所谓思想之间存异不排同,是指思想之间在相互交流中允许存异,但又不排斥思想之间的求同。这就是说,思想之间存异不是目的,思想之间存异是以思想之间求同为基础的,存异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促进思想求同。所以,思想之间求同是目的,思想之间存异是手段;思想之间求同是第一位的,思想之间存异是第二位的。思想之间求同与存异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借思想之间求同为名排斥存异,二是借思想之间存异为名排斥求同。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都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两种倾向都曾经出现过。前者一味追求思想上的纯而又纯,反对“私”字一闪念,不允许所谓异己思想的存在,排斥多样化;后者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一味追求所谓“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忽视、排斥思想上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思想领域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一元主导的多样性,即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同时允许其他思想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多元”和“多样”不同,多元是指代表不同本质的多种事物,多样是反映事物存在的多种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本质其实就是排斥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样性的统一,其实就是思想之间存异不排同;而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性,则是“求异”而不是“存异”,则是“求异而排同”。

总之,思想之间存异不排同具体表现为,统治思想、传导思想与受导思想彼此之间的存异,是思想之间求同过程中的存异,存异的最终目的是达至求同,而不是以“求异”而存异。所以,思想之间求同,是我们最终争取的目标,是为了统一思想,增强统治思想的凝聚力;思想之间存异,是为了求同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求同。思想之间存异不排同,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坚持疏导方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坚持正面引导与合理批判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采取群众运动的方法、大批判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引导各种精神力量,促进社会思想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2][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M].宋桂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9.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15BKS1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