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严三实”为着力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以“三严三实”为着力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工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增强民族凝聚力首先要着眼于内部。实践证明,共同的价值观是凝聚力的源泉。只有把共同的价值准则、价值目标深植于人们内心,不断积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一个国家和民族才有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社会共识和统一的意志行动,才能在危难时刻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青年节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多样、人口众多,党要凝聚、表达亿万人的思想意志,没有一个有效发挥主导、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切实际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剧变期,国内出现了“四个深刻变化”:一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二是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三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四是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同时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传入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各种思潮交相杂陈,不同价值观同时并存。而确立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就在于维护社会基本的思维秩序,寻求价值一致、减少并规避价值混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在思想差异和具体利益矛盾之上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在多元社会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价值冲突和思想对立,最大程度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拓展大学生视野、丰富大学生见识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多种价值观的对立冲突,也对大学生进行自我价值观构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惑和矛盾,同时也对大学生融入社会主流意识、培养民族归属感产生了负面影响。事实上,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分配的变革以及境外西方价值势力的侵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大行其道,“告别革命”、“躲避崇高”“戏谑经典”也逐渐成为某些人“标新立异”的“新主义”。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严防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弱化甚至“隐身”。“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和北大师生座谈时也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之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自觉辨别、拒绝和反击各种不良思想,并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实践中、在同消极价值观斗争的实践中寻获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增强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最终把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使大学生成为真正为中国梦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中的一份子。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根本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软实力则成为各个国家争夺发展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说到底主要源自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实质也是不同文化所内涵的核心价值观的较量。因此,集中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适应国家竞争、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塑造社会主义中国良好形象的现实要求,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竞争力、争夺理论创造话语权、打破西方世界话语垄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举措。

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高素质新生力量和后备力量。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学生是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具体承担者,从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今中国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使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远扬海外、深入人心。古人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解就是:“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了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强化大学生的“明德”教育,即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通过多样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日新月异、变幻多端的社会现实中锻造出敏锐的洞察力和辨别力,自觉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民族复兴、国家兴盛贡献力量。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