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来斌:守牢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2)

孙来斌:守牢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2)

摘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而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安全水平是反映国家政权稳定程度的风向标,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成为政党执政的利器。

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青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大学校园往往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桥头堡。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因为它们的政治家也懂得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美国政治家早就扬言,“在思想战上花一个美金,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金”,“播撒下思想的种子,就会绽放和平演变的花蕾”。西方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中往往将大学校园作为突破口,将青年师生作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推销西方民主价值观,构建所谓“文化武器库”,设立“基金会”“研究会”“培训中心”,培植“亲西代理人”,播撒“自由种子”。面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放弃与退缩,最终栽倒在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面前。他倡导所谓的“思想的自由竞争”,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视为“精神垄断”,结果在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造成了一种怪象:贬斥马克思主义成为时髦,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被视为落伍,而且还被指责甚至被围攻。在大学校园,一些人纷纷将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揭露苏共历史的“黑暗”,控诉社会主义的“罪行”。这种做法,造成广大青年学生的极度思想混乱,无异于自毁思想长城。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既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考虑。可以说,这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当前,在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方面,存在一些亟待澄清的错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是学术交流场所,学者自由发表思想符合“双百”方针。只要明理讲理的人都知道,在当代中国,不同观点的切磋砥砺,学术流派的相互争鸣,只会得到鼓励,不会招致反对。实际上倒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假学术自由之名,行抹黑党史、唱衰中国之实,还不允许别人批驳。对于这种现象,邓小平早就指出,“如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不顾安定团结,那就是对于这个方针的误解和滥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政课是“中国制度专利”。事实上,西方社会的学校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更被当作“现代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最重要的机制”。美国各级学校都开设有美国历史、公民教育等课程,并将其归为通识课程。2014年7月美国上映的电影《少年时代》中,就有小学生上学前唱国歌、背誓词的场景。英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媒体报道,2015年年初,英国教育大臣摩根批评那些拿了政府教育经费、却传授一些不符合英国核心价值观的“特洛伊木马学校”,强调要将“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与数学、英语等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还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的设置冷嘲热讽,如果不是认识上的天真,那就是隐含着某种政治诉求。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