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就业缘何不降反升

经济下行:就业缘何不降反升

——访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

就业,乃民生之本。近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持续走高,即便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也保持增加,2010年1168万,2013年1310万,2014年1322万。今年1至7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41万人,超过全年1000万人目标的八成。

记者:经济增速下降,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升,其原因是什么?

莫荣: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包括经济总量的扩大、结构的优化、改革效应和就业促进工作本身等等。从GDP增速与城镇新增就业关系看,2004年到2011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为104万人;2012年和2013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为168万人。但这并不说明经济增速减缓对就业没有产生影响。城镇新增就业规模虽持续增长,但同比增幅从2010年的5.99%下降到2013年的3.48%;同期净增就业指标也是一直走低的,2010年达到峰值1365万人,此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138万人。此外,监测企业岗位持续流失、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弱、登记失业人数增加等也显示经济增速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经济增速如果保持持续下滑,一旦超出一定底线,对就业的影响就会比较明显。

记者: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核算结果,2014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23560.9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5∶34.7∶64.8,第三产业已在GDP占比中优势明显;北京2014年三种产业结构比例为0.7∶21.4∶77.9,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已接近80%。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是就业数据逆势上扬的原因?

 莫荣:的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近年呈现上涨,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这也是经济下行,就业却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此外,“双创”政策也为激发创业动力、扩大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本密集、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节能减排等因素使得二产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却进一步提高。以往,低端制造业吸纳大量低教育水平和低技能素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将来,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可能将持续减弱。但需看到,目前第三产业中传统的低端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例大,以后应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形成可持续吸纳就业能力,这对从业人员掌握现代技术和知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记者: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如何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

莫荣: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数据,2006至2009年,各季度求职人员中新增失业人员比例平均为21.2%,其中应届毕业生比例为38.2%,2010年一季度至2014年三季度,各季度求职人员中新增失业人员比例平均为24.9%,其中应届毕业生比例为46.3%,总体来看新增失业人员及其中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青年就业,尤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十分复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0多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727万人,年均增长16.2%,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短期内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分割,岗位资源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区域、行业的相对集中。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社会关系网络的无形隔阂和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也增加了就业难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