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共两党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协力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成果,也是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但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形成两个战场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共同抗日的战略格局。这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显著特点。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主战场的地位虽然逐渐为敌后战场所取代,但是在抗击和牵制日军,从战略上支持和配合敌后战场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局部反攻与敌后战场全面反攻互相配合,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击。但是,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来看,国民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政策上的偏差,使其实力和影响与日俱损,正面战场无法独立完成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的历史重任。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即是明证。
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到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主战场,抗击着58%到75%不等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从1938年10月到1942年11月,华北各敌后根据地遭受日军“扫荡”的时间合计为2430天,平均每两天就有3块根据地遭受日军“扫荡”。虽然“扫荡”和反“扫荡”每一次投入的兵力,可能没有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进行22次会战时多,但是,就战争的强度、密度和艰苦性、残酷性,以及其辐射区域、人员伤亡、物资损耗同战果、影响等的性价比来说,丝毫也不逊色于前者。
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中共敌后游击战的特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时时刻刻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是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是战略的而不是战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共同抗敌的战略格局,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和正面战场对敌人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力合作,不仅是在战略上,而且体现在同一战场的直接配合作战上。防御阶段,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参加了正面战场作战。例如,八路军从出师山西到太原会战结束,对日军作战100余次,歼敌1万余人。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曾有几十万人深入敌后战场作战。但是,由于他们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是投降日军,就是溃不成军。到1943年,在敌后战场已经没有成建制的国民党军队存在。而抗击日军数量远远超过这些国民党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虽然也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由于实行正规军与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由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中共抗日根据地很快就恢复发展起来,率先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
两个战场的通力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独特战略举措,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