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

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一论断极其深刻,是对法西斯主义的鞭挞、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鞭挞、对所有黑暗势力和反动势力的鞭挞,代表了正义的声音、历史的声音,代表了对非正义战争的唾弃、对和平的期待和坚持。

在那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也经受了脱胎换骨的锤炼。在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面前,中华民族的主体没有被敌人的残虐、狂暴、屠杀所吓倒,没有屈膝投降,而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抵抗、坚持正义战争,坚持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用持久战理论指导战争的开展,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中流砥柱,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何等艰苦卓绝、何等浴血奋战,这些都需要长篇巨制的史书详加记述。习近平同志在回顾中国抗战“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指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性贡献的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这就告诉世人,战争的危险今天仍然存在,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任务。新形势下,中国历史学界应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反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阐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是如何反对战争、争取并维护和平的。

我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抗日战争史基本上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在晚清历史,1919年以后的历史还没有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视野大开,1919年后的历史包括中共党史、国民党史、民国史和抗战史研究逐渐提上学术界的研究日程。无论从中共党史角度,还是从民国史、国民党史角度,都不能回避抗日战争历史。198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军事科学院开始讨论与部署抗日战争研究课题,提出了撰写《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任务。

1991年,在胡乔木的关心和推动下,我国成立了以刘大年为会长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创办了学会刊物《抗日战争研究》,召开了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史的学术会议得以举办,大量研究抗日战争史的论文涌现出来,许多抗日战争史料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史料公开出版。在此前后,一批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术著作先后问世,代表性的著作有军事科学院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刘大年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何理撰著的《抗日战争史》以及军事科学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朱贵生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这些著作正确处理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与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基本格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角色、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等问题。与此同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学术界也进行了很多讨论。比如,关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究竟哪一个是主战场,讨论中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从抗日战争全过程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从抗战中期到抗战后期,主战场发生了转化,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关于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有人认为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人认为是国民党领导的,有人认为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也有人认为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学术上的探讨很热烈。

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刘大年在他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一书及其他学术论文中,对抗日战争史作了理论性概括:要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特别复杂性。抗日战争首先是民族战争,同时也是人民战争;其间交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抗日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与国内民主革命相结合、相伴随的战争;既有正面战场,又有敌后战场;既有国民党对正面战场的领导,又有共产党对敌后战场的领导。只有依据历史事实,看到抗日战争历史的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有可能把抗日战争史研究中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进一步弄清楚。刘大年对抗日战争史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认识,这些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要点: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存在是决定抗日战争面貌和结局的关键;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并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根本转变,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对外战争的全局胜利。这些认识是很有价值的。

近1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又取得了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史》、步平等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等著作出版,研究性的学术论文也很多。其中,《中国抗日战争史》着眼于14年抗战,叙述6年局部抗战和8年全面抗战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丽史诗,对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这本书的贡献是提出了14年抗战的概念,强调了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强调14年抗战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利于把日本对华侵略联系起来考察,说明随着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中国的抗战就开始了,局部抗战也是抗战。当然也应认识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中国抗战的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说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就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是在国共两党取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后在国家层面形成的抗战,是中华民族动员起来的全民族的抗战,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做战略配合的抗战。这种抗战形态在七七事变前是没有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