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可以说,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想担负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神圣职责,必须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而其中最重要的,文艺工作者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最根本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艺术家,在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需谨记的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谈到“我们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并指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也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回顾文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至今仍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艺术经典,都是来源于生活、以人民为主体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戏剧、影视、舞蹈等,创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会创作出真实、生动的文艺作品,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也只有那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民的爱戴,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伟大艺术家。
习近平曾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只有明确了这个宗旨,文艺创作才能真正实现“双为”方向,文艺工作者才会有的放矢,不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轨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正确的思想阵地
文艺工作者要坚守正确的思想阵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支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主要目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文艺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来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时代性的意义。”习近平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尤其面对市场经济中各种诱惑和挑战,文艺工作者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随波逐流,不趋时媚俗,不做市场的奴隶,对一切有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悖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象,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和批判,努力在全社会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通过作品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