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弘扬中国精神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内核。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把握的关键是,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今天,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需要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前进的号手,以具有中国精神的作品凝聚力量,展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习近平在论述中国梦时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文艺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传承和弘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努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审美追求的作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积极创新,开拓文艺的新天地
文艺要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艺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是文艺能够跟随时代发展步伐的保证。习近平曾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他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世纪新阶段,文艺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这种创新体现在艺术创作、艺术传达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形式上的创新,也包括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伴随着新的网络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文艺在形式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微小说、微电影的出现都是结合网络时代做出的艺术形式上的调整。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成为时代的课题。内容上,新时代、新生活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新的艺术视角反映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气象、新生活的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对文化新形势有新的认识、体验、理解、把握,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融入文艺创新中去。
文艺的创新还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化的精髓通过文艺的创新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同样,在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基础上的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可以让我国的文艺事业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在新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