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证多、办事难的“痛点”犹存(2)

办证多、办事难的“痛点”犹存(2)

接触基层群众少,不了解民众实际需求

现实生活中,一些部门与人员在制定事关民众办证办事的政策时,由于不接触基层群众,不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对相关事项的办事流程也缺乏调研和了解,往往靠政策想象,且各自为政,相互牵制,出台的各种申请书内容与格式更是离现实生活很远,为此给民众办证办事带来了诸多不便。

对此,一些政府机构与人员心知肚明,也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往往因为事不关己、权限范围受限或者官僚主义态度等原因,并没有把可精简的环节、可改变的规定、可省去的要求就地更改或者向上反映,其结果是导致“将错就错”“办理死胡同”现象多年得不到有效纠正。

此外,众多政府部门办事机构在确定办事时限、办事周期的时候,多采取经验比较方法,一是沿袭多年惯例,一成不变,二是进行同行对比,看看别人是如何规定的,导致经验与标准都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缺乏科学测度,也不利于科学问责,更不利于机构职能、资源与人员的科学化配置。一些部门与领导基于简政放权的上级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往往强行下指标,如要求今年比上年缩短15%或20%的办事时间,几乎不顾现实情况究竟如何。

网上信息申报与事务处置各自为政、难以对接

当前,许多政府部门已经从本部门出发,建立了自己的网上信息申报与事务处置系统,但这些信息系统往往各自为政,彼此无法对接,更缺乏更高层面的整合,其结果是本来可以共享的信息反而要办事者一次又一次地填写、上报,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财力。而且,既有的各类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当初是从各政府机构中抽离出来的服务职能的大集合,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为招商引资服务,一直延伸至便民利民服务,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一门式服务的做法,一直处于“外挂”状态,并没有有机地将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引入到政府各级部门之中,成为推动各级政府机构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职能重构的有力武器,客观上也延缓和阻碍了各级政府机构内外部整合的进程,让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的作用始终停留在办事服务的层次,无以发挥更大的催化作用。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