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俄罗斯的新常态与全球挑战(3)

梅德韦杰夫:俄罗斯的新常态与全球挑战(3)

增长的质量:战略、方向和重点

《2018年前政府主要工作方向》设定了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关键参数、目标数据和风险。政府工作的长期任务和具体落实办法在《203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有具体描述。

首先,要确保中长期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这就必须面对两种风险。

一方面,人为增长的风险。这方面要吸取我们自己的教训。1986-1989年,加速经济发展的意愿过于强烈,尽管当时有一个时期,大约一两年,经济增速的确有所提高,但是最终仍全盘皆输。而且,这个短时期的增长也使苏联外债倍增,苏联解体后这些外债全部由俄罗斯接盘。

另一方面,对低速甚至零增长的心理适应并接受其为既成事实。过去几年的政治经济评论中已出现这种苗头。如果这种心理在社会中占了上风,将会导致长期衰退。这就是当前我们要一手抓经济增长速度,一手抓经济增长质量的原因。

当前对转变增长模式的呼声很高,这是合理的,因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方面甚至发生了全面转变。关于外部市场金融资源注入带来的发展动力接近枯竭的言论已经足够多。可以补充一点,这种增长对投资环境并不十分敏感。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各类经济主体营造舒适的经营环境是确保经济增长质量的通用公式。要集中精力做好宏观经济、结构政策、人力资本、国家治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这是决定经济社会面貌的主要领域。

保增长的宏观经济前提:

确保宏观经济稳定是改善经营环境的首要条件。低通胀率和财政平衡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

要在三年内将通货膨胀率下调至4%。这是改善人民生活,稳定企业信贷,确保经济总体可控的重要条件。

保持过去15年取得的两项宏观经济成果:财政平衡和低国债率。联邦预算要平衡,地方预算也要平衡,当前地方债务问题仍比较突出。

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益与财政平衡同等重要。首先,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制定更清晰的财政支出规划。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要优先投资人力资本,包括医疗、教育、科技,甚至基础设施。当然,有限的财力使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但这并不是说发展人力资本不重要。用牺牲预算质量保平衡是得不偿失的。其次,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其实并不是新问题,但增效在当下非常重要。

经济增长趋缓时不能用提高税负来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已通过决议,今后几年不会上调税率(也可能下调)。此外,不能增加非税收入。

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必须确保宏观经济稳定,但是仅有稳定还是不够的。低通胀率和合理预算不会直接拉动增长。

要制定有利于增长和改革的金融机制。这项工作历来重要,当前尤其迫切。俄罗斯面临外部资金渠道受阻和油价下跌的双重压力。而且,至少要做好石油价格长期走低甚至极低的准备。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国内融资,国内储蓄,上调储备标准。

国家投资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国家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私人资本投资不足。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利用特定的融资渠道(工业发展基金、央行支撑的项目融资等)划拨更多资源,提供国家担保。我们也动用国家福利基金这一重要的资金渠道,运用投资优惠和投资合同等国家刺激手段。

但是,不能总以国家投资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家也不能无限制地投资,不能变成印钞机,无限增发货币的自由是最危险的自由。拿西方货币刺激的经验解释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货币刺激通常在通缩的情况下采用(与我国情况正相反)。其次,刺激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第三,刺激措施本身也会变成问题,未来如何解决尚未可知(看看那些对美元前景的悲观预测就够了)。

而且,国家在经济中占比过高也会客观制约其他资金投入的渠道。国家参股和控股的企业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往往高于私营企业,部分投资项目甚至出现资金外流。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吸引私人资本。过去几年,因为资金充足,我们对这项工作重视不足。现在,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都要全面分析制定刺激私人投资的措施,而且要鼓励企业在当地投资。

国内储备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要重点考察和利用养老金。这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养老金和各类保险都是长线资金。要重视非国有养老基金可靠和高效的特性。要学会使用养老金。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养老金,有效监督非国有养老基金的使用是财政调控的重要任务。

尽管地缘政治困局、制裁和各种限制依旧,但是,不能忽视吸引外资。不重视吸引外资等同于接受了强加给我们的孤立逻辑。

吸引境外投资将主要用于技术转型。我们在很多关键领域的技术还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们的出口结构中仅占1.5%。因此,对外资的理解不仅仅是资金(吸收了很多资金,派什么用处呢?),也包括专利技术。

进口替代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这并不是一时的口号。上世纪部分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的指导下对国外投资者关闭国内市场,大量贷款扶持本国工业,最终导致财政破产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进口替代不是用价格更高质量更差的国产货代替进口货。

当然,部分特殊领域和部分产品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实现国产化。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整个国民经济。理想的进口替代应当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同等竞争力,能出口说明产品有竞争力,进口亦如此。这样的进口替代国家应当扶持。

我们要单独谈一下增强竞争力的问题。竞争力不足会降低市场经济的效力,甚至使市场经济失去意义。当前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卢布贬值客观上限制了商品进口,制裁和进口替代又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些都会使我们原本就过度单一的经济体系更加脆弱。国家对部分国资可以不参与的经济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降反升对竞争力的损害也很大。中小企业贡献不足也令形式更加不容乐观。

监察检查机构改革将促进竞争力的提升。有形无形的“指挥棒效应”常常引发非理性的做法。这些做法不仅会弱化政府监督职能,还造成实际工作中的监督不到位或监督缺位。目前,针对小型企业的检查和反垄断处理正在减少,这是政府转变监察检查功能的具体举措。

最后,下岗职工社会安置、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增强就业市场灵活性,发展小型企业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条件。建立健全全国就业信息数据库(包括用人单位的待遇和福利),通过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计划(从其他地区吸引劳动力)等等只是第一步。这些措施还不够,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有待积累,甚至教训多于经验。集中(常常是强制性)调派劳动力的传统不符合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流动所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尚不完备。

上述条件不足和缺失会从政治和社会的层面制约经济发展,也会导致就业过剩和生产效率低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