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啥亮点?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啥亮点?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29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

问:“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进程曲折艰难。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混沌的情况,我国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导向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投资消费促进政策的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看起来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这是在很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且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上半年我国依然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不是风险源。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4年消费率提高到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4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9%。

三是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从设施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从国际竞争力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稳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三位。

问:“十二五”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较大改善?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增长建立在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多措并举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福祉得到大幅增进。新时期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8.0%的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9领域44类80项服务项目,基本与非基本的政府职能边界得以明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

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国长时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现代产业体系是保证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一连增”;今年夏粮增收,秋粮增产可期,全年有望实现“十二连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三是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自2012年起超过二产,成为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

四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由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的新兴产业大量涌现,经济新增长点生机显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4.8%。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