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主义”还是“奥巴马主意” (2)

“奥巴马主义”还是“奥巴马主意” (2)

“奥巴马主义”有未来吗

1947年提出的“杜鲁门主义”为美国后四十余年的外交政策定了调,成为遏制战略的基础,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卡特、里根的“主义”可以说都是对遏制战略的校准和补充。冷战的终结宣告遏制战略的瓦解,美国外交政策出现变动和混乱,缺乏一脉相承的大战略,实施手段各有不同。如在对外干涉方面,老布什任内,美国在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打击伊拉克;克林顿任内,美国领导的北约则未经联合国授权轰炸南联盟;小布什任内干脆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后未经联合国授权入侵伊拉克。那么,“奥巴马主义”能否塑造或决定未来美国外交政策走向的大战略?

答案是否定的。在目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权力转移”的时代,美国亟需大战略为今后的外交政策拟定路线图。但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奥巴马主义”更像是对美国自身处境的被动反应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战术,恐怕将无法塑造指导美国外交未来数十年的大战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者诟病奥巴马外交政策前后矛盾、思路混乱的原因。即使是奥巴马政府力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也在不断向盟友、伙伴或者所谓的“对手”释放模糊不清的信号。至于美缅缓和、美古复交,这些充其量只算得上战术性调整,远远比不上尼克松任内中美关系解冻对美国的战略意义。

奥巴马任内美国的战略目标其实非常明确,正如他在西点军校演讲时所说,就是继续维持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这也是二战后美国一以贯之的战略目标。从杜鲁门到里根,他们都清楚地将苏联作为妨碍美国霸权的首要敌人,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十分清楚——遏制苏联。冷战后,国际格局进入“单极时刻”,假想敌的消失反而让美国大战略陷入迷失。小布什把恐怖主义视为妨碍美国霸权的最大阻碍,在奥巴马眼里,尽管恐怖主义仍是美国的最直接威胁,但不应依靠单边行动打击所有庇护恐怖主义网络的国家,否则只会消耗太多资源,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团结伙伴力量,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奥巴马还力推“重返”亚太,防范中国这一潜在对手的崛起,同时强调多边主义、“巧实力”外交,希望通过掌握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继续称霸。然而,“再平衡”也好,多边主义也罢,这些都是美国为稳固世界领导地位采取的手段,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其根源在于,奥巴马面对一个难题无所适从,即对于美国领导地位来说,究竟是崛起国威胁更大,还是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威胁更大。

未来,亚太“再平衡”战略或将继续受到下一任总统重视,成为“奥巴马主义”中得以延续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复苏,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站稳脚跟的美国未必仍会强调多边主义、“软实力”和“巧实力”。从这个层面看,奥巴马可能是美国“过渡时期”的“过渡总统”,“奥巴马主义”更像是临时起意的“奥巴马主意”,要塑造或决定中长期的美国外交大战略,这些是不够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