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互鉴:打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的平台和高地
在过去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不很熟悉、也不甚了解。中国学者邀请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到中国来,听他们讲的比较多,研究和理解他们的理论也比较多,这对于开阔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野是有重要意义的。十年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时,专门提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二级学科建设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许多前沿问题有了更多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上也多有进展。
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交流,如何由单向为主的借鉴转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互鉴,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责任和使命的重要体现。由于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的差异,我们同欧美国家学者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和取向不尽相同。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这种丰富性,既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也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要注意倾听和观察,理解他们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视界,结合他们的实际,提出他们的理论见解的。同时,怎样在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实现互鉴,同他们分享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应该同世界分享,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应该同世界分享,因为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就。
我们希望有更多国外学者来到中国,把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发展的理论带给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也期待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能够“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让国外学者更多了解中国。要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和研究中心,营造一批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互鉴的平台,铸就中国的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