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医生信百度 治病不可盲目   (2)

不信医生信百度 治病不可盲目 (2)

摘要:“觉得身体哪儿不舒服,上网百度一下”,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很多人习惯遇到不明白的事就上百度等搜索网站打个关键词问一问。如果遇到紧急病情,真会有人宁信百度不信医生吗?9月17日晚,厦门中山医院急诊抢救科医生就遇见了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刘小姐皮肤过敏在丈夫陪她下看病。由于出现了昏迷症状,医生准备抢救。此时丈夫在百度搜索资料后,拒绝医生在第一时间抢救,险些发生悲剧。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不信医生信百度”别忽视了搜索引擎里的伪科学

在刘小姐的丈夫看来,所有搜索引擎,都是万能的。在妻子生病后,在医生开药后,丈夫都在百度里进行搜索,给医生提出疑问。就是在妻子出现危险症状的时候,丈夫依然在百度里搜索知识,拒绝医生抢救。医生看了他搜索的知识,发现这些知识原本就存在问题,很容易误导患者。

假如,因为丈夫的固执,伤害了妻子,不知道该找谁去说理?现实生活中“有事问百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应该说,百度、搜狗、360这些搜索引擎是方便了我们生活的。靠着搜索引擎,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了。但是,并非所有事务都能依靠搜索来完成。有些事情是可以的,比如书籍信息、商品信息、人物信息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生活知识、医疗知识来说,就不能完全相信搜索结果。

网络是方便的,但是也往往潜在着很多危险。尤其是那些道听途说的生活知识、医药知识、民间偏方更是危害无穷。这一现象,国家科技部门也已经发现,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络虚假知识揭露平台”,定期揭露网上的“虚假知识”。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经揭露了100多种不符合科学的伪科学知识。

这些伪科学被伪装成比“皇帝内经”还神奇的东西,其实它们也只是一个个网络之上的“张悟本”、“胡万林”而已。这些伪科学缘何能够得以传播?这与网络的发展有关,更与胡乱发布有关,还与随手转发有关。鉴于生活知识、科技知识、医疗知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一方面不能允许随便发布此类信息。一方面要规范转发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经常打假,以正视听。

当然,最需要做的事情还是规范各家搜索引擎的业务,对于没有明确来源或者是可疑的知识实行搜索过滤。打击现实神医,也别忽视了害人的搜索引擎里的神医。

宁信“百度”不信医生是剂清醒药

不用怀疑病人家属辨别问题的智商,恐怕专家所说的“医生诊治的三分钟和网上的三分钟问诊不能同日而语”这个道理他们未必就不懂。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又有几人不知尽信网不如无网?可是医生就在跟前,并且急救药品已开,可是病人的老公偏偏宁信“百度”不信医生,还放言“谁知道你们开的药靠不靠谱”。

连最起码的信任也没有,可见医患关系有多对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谁都期盼医患矛盾小点再小点,医患关系好些再好些,然而信“百度”不信医生这一残酷的事实,为现下医患关系再添一大大的问号。

宁信“百度”不信医生,作为医生咋想?恐怕应该反思如何重拾患者的信任,如何让病人及其家属不再有“谁知道你们开的药靠不靠谱”的诘问和担忧。作为政府部门咋想?还不能沾沾自喜于“医疗改革进一步完善”、“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医患矛盾得到缓解”的那一点点进步,须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招甚至大招,为医患关系的更加改善再发力。作为公众咋想?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尽信网不如无网,毕竟网上信息更加泛滥,真假更加难辨;二要提高警惕,莫轻信偏信,更莫盲目“自诊”、“自治”,以免误诊伤身;三要对医生有起码的信任,要知道医生的三分钟需要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知识的积累,远比网络看病靠谱。

在我国,医患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平心而论,对于医患矛盾,很难将责任全然推给其中任何一方。若说是医生的问题,一些蛮不讲理的患者和一些职业“医闹”的存在,确实严重侵害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就医秩序。若说是患者的问题,一些医生脸难看、话难听,动辄开大处方、让患者去做未必需要的昂贵检查,也确实让人心中憋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信百度不信医生”这一现象,需要几方的共同反思,他就好似一剂清醒药,让我们更加清楚当前医患关系依然非常紧张,与实现“根本性好转”这一目标仍有距离,各个方面一刻也不能松劲。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