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更要牢牢把握新闻传播的领导权(3)

新形势下更要牢牢把握新闻传播的领导权(3)

认清西方传媒制度的本质才能不受其迷惑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新闻体制方面也不尽相同。美国与欧洲的不完全一致,日本和美国、欧洲国家在制度设计方面,也有不同之处。但却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标榜新闻自由,来掩盖利益集团资本控制、操纵媒体的实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演进,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方面,尽可能地在技术层面,甚至在法律上保障媒体自由报道、“自由”批评政府的权力。因为西方媒体发展历史较长,在报道技巧方面比较成熟,其在微观层面上的“新闻自由”表现比较突出,这极具迷惑性。但另一方面,却又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手法,对媒体实行显性和隐性的控制。一旦媒体的报道,偏离了国家利益,就会被无情地打压和纠偏。

以美国为例。回顾美国新闻史,我们会发现,美国新闻自由的传统,是在一系列与公权力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最终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予以巩固。但事实上,美国政府对新闻界的干预,一直就没有停止过。2006年美国爆发的政府“窃听门”事件,就给了美国标榜的这种自由一记响亮的耳光。“9·11”事件后,美国媒体为配合政府反恐,在新闻自由的边界上,已经有所收缩。虽然美国媒体报道了关塔那摩监狱问题、伊拉克虐囚事件、欧洲黑狱事件、“电话窃听门”等丑闻,这些新闻报道固然从根本上是美国根深蒂固新闻自由理念的反映,但发生在2006年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朱迪思·米勒,因为拒绝向法庭透露一则未刊登报道的消息来源而被指控“藐视法庭”罪被判入狱,就是一个恶例。还有,美国政府资助的“美国之音”,却不能在美国国内“自由”广播。作为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它主要针对中国等“持不同政见”的国家。美国的新闻自由,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再看英国,从《世界新闻报》发端的“窃听门”事件,就撕开了西方标榜的新闻自由的底裤。“窃听门”让人们发现,原先应该彼此制约的新闻媒体与权力,竟然实现某种形式的“合谋”。并且,这种“合谋”始终以某种方式存在。这些游戏规则不是一蹴而就,在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各种互动、博弈、纠结之后的产物。这些具体、鲜活而真实的互动、博弈与纠结,也很少坦白明了地出现在新闻自由的教科书里,因为和普世价值的光鲜形象相距甚远,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现实世界,这才是资本控制之下的媒体的自由的本质。默多克惹出的麻烦,恰恰是“窃听门”中显示的,“商业收益”压倒了一切,“社会责任”变成了无限制挖掘各类隐私“合法化”的外衣,“与权力的关系”则通过各种公开或灰色游戏,与权力共谋,为挖掘隐私创建必要条件。这时的新闻集团,这种类型的《世界新闻报》,已经不是媒体,而是媒体化的资本,它实践和追逐的已经不是真正的新闻自由,而是资本的新闻自由。

这还是在国内,在国际报道方面,在输出意识形态方面,则不必如此隐秘,其赤裸裸状,已经无须顾忌国内民众的反应了。

联想到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价值坐标和意识形态倾向,我们便不难理解西方媒体“新闻自由”的皮里阳秋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媒体在设置议题、制造话题、控制话语方面,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中国人甚至西方民众来说,尤其具有迷惑性和杀伤力。

很多中国人羡慕西方的“精英文化”,但很少人明白那种文化是怎么统治的。西方“精英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话语统治”,而“话语统治”的实质是温柔的独裁。西方世界对“话语平台”的控制有一张严密的网,从文化到体育无所不包,没有一个环节是疏忽的。话语的流向不是自发的,而是把控好的“人工渠”,是有意识的接力和传递过程,越是高叫“言论自由”的社会,监控机制越严密;这不是一场公平游戏,而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方向。事实是一回事,话语是另一回事,事实不能用来统治,话语却是统治工具。在当今世界,新闻话语早已超出“记录发生了什么”这一功能,而是文明战场的武器--你意识得到,它就为你服务;意识不到,它就成为打击你的利器。西方统治集团早已娴熟话语制作技巧,这是他们征服世界、颠覆敌对国最趁手的工具,所有颠覆活动都是传媒“军团”打前站的,遥遥领先于军事打击、经济渗透。在西方,这些直接关系统治集团生死的活,都是由极少数人垄断、专权,实行看不见的独裁统治。而媒体所标榜的自由公正的“普适价值”,不过是夹带私货的糖衣炮弹而已。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