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的目标是贸易投资便利化,这与中国政府的经济取向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中,所要推进的就是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而且要开放与改革相结合地推进。由此可知,中国对于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间旨在推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做法都是持赞成态度的。因此,对于TPP而言,我们应当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如果这样的协议能够成功,则说明其符合实际,如果不成功,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其他路径。中国虽然不在其中,但也需保持战略自信,不要过度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
当地时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以下简称“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东部城市亚特兰大达成基本协议,这意味着长达五年的谈判进程正式完成。同时,由于TPP12个成员国中没有中国,且这份贸易协定被贴上了“更高标准”的标签,因此一些市场人士认为,TPP将会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影响。那么,中国如何应对这场压力测试?又将从中收获什么?
“更高标准”的贸易协定能否落地还需要检验
虽然谈判内容没有被披露,但业界人士普遍表示,TPP谈判本身一波三折,能够成为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路径之一,设计者不能说不聪明,但这样的理论设计本身还需要实践检验,有一些问题现在看来很难解决……
对于TPP最早的设想来源于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三国,2003年时称为“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伙伴协定”,期望作为最终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协定(FTAAP)的一种现实探索。经历12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TPP,并拥有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文莱、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马来西亚、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12个成员国。
从目前12个经济体的数据来看,其人口约占全球的11%,GDP约占全球的40%,贸易总量约占全球的1/3,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全部成员都是APEC成员,涵盖了发达经济体、中等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
据悉,TPP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税减免,即成员国90%的货物立刻零关税,所有产品将在12年内零关税。它不只是一个互免关税协议,还包含了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劳工权利、企业平等、金融监管、互联网自由等制度性内容,且执行严格。
业界人士就此评价,与现有一些多边自贸安排相比,TPP谈判的重点在于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并希望以此为样本重塑亚太乃至全球贸易规则,因此追求“全覆盖”和“高标准”是其显著特征。而所谓的“全覆盖”,表明TPP不仅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关税,还涵盖投资、竞争政策、技术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以及绿色增长和劳工保护等,覆盖领域之广远超一般的自贸协定;而所谓的“高标准”,指的是TPP在环保、劳工、原产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包含了诸多高标准的条款。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高标准”或体现出国际贸易未来的某种趋势,但这些条款是否超出部分成员国的现实情况和承受能力,是否能四脚落地,都还是问题。
“TPP协议目前虽然已经达成,事件本身也备受业界关注,但协议还存在一些正在处理的技术性问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这样表示。
“应该讲,TPP是部分国家在继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路径设想,它与WTO最大的区别在于,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只限于货物贸易等相关领域,中心思想是以降低关税为主要的便利化措施,投资并没有进入,也可以说,WTO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TPP所涉及的问题并非是在关税壁垒这个层面,大部分是在体制机制上着力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也就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的便利化,其中涉及货币自由兑换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问题,还包括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等内容,这些都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理论上讲,这对于从经济层面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有好处的,换句话说,能够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很聪明,TPP也将成为进一步推进全球背景下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路径之一,但并非全部。”陈健这样表示。
协议既已初步达成,下一步要关注的,或许就是落实的情况了。对此,陈健表示,路径是否正确、是否能四脚落地,这些都有待观察。“由于各国存在发展水平、体制机制、经济社会的管制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落实中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能不能百分百地依照设计者本身的意愿往前推进,这里还有一个理论到实践的时间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