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并最终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中国产生了华为、海尔等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以及一批借助于国外资源获得快速壮大的中小企业,当然,也存在着不少失败的案例。我们认为要实现成功的“走出去”,必须将海外资源嵌入到国内产业链和市场中,打通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全球资源服务我国,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技术水平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使得其在“走出去”的模式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或者规避“反倾销反补贴”,在国外直接投资建设工厂。为了摆脱中国制造“廉价、低品质”的形象,我国一些企业开始在发达国家建设生产工厂,并服务于当地市场。此外,为了规避“反倾销”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工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无论是因为开拓海外市场还是规避“反倾销反补贴”而“走出去”的企业,它们在国外一般只建设最终产品的组装工厂,其零部件主要来自国内的进口。
海外并购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途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海外并购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将并购的主要目标对准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并购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并购海外的资源和能源行业,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品牌和科技领域。此外,服务业企业的“走出去”也成为最近几年的新趋势。
依托海外工业园建设,集体“走出去”日益成为新趋势。早在2006年,我国就开始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在海外建设的园区大约有100个,包括工业园、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工业园居多。其中,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19个。这些境外的经济贸易合作区,也部分借鉴了我国国内产业园的管理方式。通过园区的形式“走出去”,增强了集体谈判的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
作为后发国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海外经营经验不足、知识产权积累较少、国家政策的调整滞后、信息服务的缺乏等等,使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可能应为其他因素而导致生产成本攀升,甚至远远高于国内生产的成本。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于是部分企业便开始寻求将在劳动力价格较为廉价的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开设工厂,但是整体来说,由于这些国家的产业链配套、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政治风险等,使得海外生产成本不但没有因为工资低廉而节约,反而使得生产成本较国内有所上升,甚至难以正常组织生产。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知识产权壁垒,使得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不可测的风险,同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足也遏制了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我国企业一般采用“模仿-创新”的技术路径,在这一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可能不知不觉地侵犯了相关知识产权,也使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可知的风险。品牌建设是企业“走出去”的另一障碍,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品牌,但是这些品牌仅具有局部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市场我国企业品牌影响力甚弱,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