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25载还债”为老赖们上了一课
25年的时间,在变卖了家产依然难以还清债务的情况下,陈德柱用拾荒赚来的微博收入坚持还债。一分分硬币,一张张毛票,在浸润着他无尽汗水的不起眼的零钱里,满含的是诚信的底色,是良心的坦然。从黑发到白发,从富人到穷人,从青年到老者,在25年的慢慢人生苦旅里,陈德柱用一颗通红的良心演绎了诚信人生。
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支撑陈德柱用25年“拾荒时光”走下去的是什么?在陈德柱的经历中,我找到了答案。
其一,是传统教育使然。这样的行为放在眼下来看,似乎是愚笨的。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受到的都是传统的教育,在他们的心里诚信比生命都珍贵。尽管说,这笔钱并不是他借来的,也不是他花销的。但是,当初别人借钱的时候,他是出面担保的,他就认为既然自己拍着胸脯担保了,就应该让人们看到他胸脯的力量,“说一句话砸一个坑”就是传统教育的美好。回望烟雨红尘,这种传统教育是不是已经渐行渐远了?这个时代,有些传统教育永远不落伍。
其二,是维护良知使然。正是因为当时的传统教育的深深扎根才有了陈德柱的坚守,这种坚守还因为对良知的坚守。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手里都是空空的。手里是握着寒光闪闪的刀子,还是捧着照亮他人的烛光,都是后天形成的。没有人是手里带着刀子降生的。只要愿意维护良知,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陈德柱就用25年的“拾荒时光”维护着自己的良知。
其三,是坦坦荡荡使然。按说,在25年前,法律还不够健全,在那个时候如果陈德柱不去背上这笔债务,也不会出现多大问题,至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道德的欠债,虽然法律也可能去约束他,但是也会是有限的。用25年的时间依靠拾荒偿还债,是因为那坦坦荡荡的心。于是才有了他“死前一定还清债务”的坚持。于是他也收获了“还有2万多就还清”的人生果实。没有坦坦荡荡的心做不到这一点。
赞美“拾荒还债”其实是想让陈德柱成为老赖们的榜样。我们对于老赖们除了法律严惩,是不是也能有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融化?可以把“拾荒还债”拍摄成“课堂剧”,为那些创业的老板,为那些赖账的大款上一堂精彩的诚信课。
“拾荒25载还债”见证的是诚信人生。
八旬老人拾荒25年还债不止令人感动
一位8旬老人,靠拾荒在25年里还清了近30万元债务,而这些债务原本不是他所借的,也并非儿女所欠,只是他当“保人”的欠款。为了这份诚信,老人从昔日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沦为负债者,祖传的酿酒手艺被迫放弃,甚至为还债变卖家中四处房产,贱卖酒坛子和祖上传下来的十四口酿酒大缸。为了还债,小儿子38岁还未成家,为了还债,老伴去住了六七年的庙,曾三年除夕夜都不舍得买半块豆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酸,令人感动的江西故事。
现今社会,我们见过了太多的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有人借钱时装“孙子”,还钱时却成了“爷爷”。相对于诚信的8旬老人,我们更要愤笔谴责那些借钱不还,跑路躲债把还钱责任推给老人的失信者,他们中有人可能远在异乡或大城市过得逍遥,有的可能近在咫尺却装穷装傻。想想老人三年除夕夜都不舍得买半块豆腐,你又良心怎安?陈德柱拾荒25年还30万债务的故事还在延续,老人用诚信坚苦着和岁月抗争,社会更应该及时伸出援手去扶助这位诚信老人一把,以防止他在还清欠款后失去信念支撑而倒下。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可见诚信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及至一个国家、民族质量的重要因素。“礼、义、仁、智、信”被古人称为五德,诚信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在人与人之间,“诚信”二字超然于各种物质利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国之宝也”。
宣传陈德柱老人诚信事迹,讲述这起动人江西故事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去丰富拥有红色基因的江西精神,面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面对江西实现经济跨越赶超、“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应当大力弘扬以“礼、义、仁、智、信”为本五德精神,自觉认同社会责任,履行道德契约,营造和谐诚信市场经济氛围,为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