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

重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

近年来,开放的中国互联网上,多元社会思潮异动活跃,马克思主义迎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流派挑战,围绕自由与平等、历史与英雄、权力与民生等话题展开争论,凸现出意识形态较量之激烈,文化中国面临的考验愈加严峻。 

反思与恶搞中的精神迷茫和信仰缺失 

在多元思潮的博弈与涨落中,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两大看点引人注目:一曰反思,二曰恶搞,都呈现出内容泛化到联想纵深的走向。 

应该说,一些客观公正的批评文章,揭露欺诈造假、不道德行为、腐败现象,表达社情民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现实社会、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但有些却格外钟情于夸大“阴暗面”,猛烈“批判”、“曝光”,冷嘲热讽,流露出强烈的干预抗议和颠覆蛊惑的意图。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互联网上刮起一阵抹黑革命英烈的恶搞潮流,说什么黄继光、邱少云事迹违反生理常识,董存瑞炸碉堡“因为班长骗他把胶水黏在手上”……其颠覆主流文化价值观之用意昭然若揭,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本质不彰自明。 

20世纪末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化、社交化、全球化的传播趋势增强,历史虚无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借助新的传播工具沉渣泛起,已在中东、北非多国燃起战火。 

在我国,这些思潮逆袭主流文化价值观,企图重塑社会文化心理和改革思路,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挑起思想争端。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曾这样说,“对历史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当互联网成为思想角逐的一把新利器,西方思想界便重新抬出所谓现代化理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强调放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推崇极端个人主义的评判标准。还有人反复鼓吹“信息自由论”,希冀看到互联网信息按照西方高势位传播理念和价值观的需要“自由流动”。对新自由主义的吹捧不遗余力,大肆兜售私有制,兜售三个“否定”——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这些思潮言论一方面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正义不尽如人意等现象做文章,一方面以 “去政治化”、“自由民主”、“淡化主义”为借口,巧妙输出强势话语,服务于其背后隐而不露的利益集团。种种思想干扰,加剧了国内一些人的精神信仰迷茫。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