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3)

重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3)

精神养分的汲取与文化理性的重建 

冷眼看中国互联网,多元社会思潮的进退博弈中,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对文化现代化方向这一总体性问题的迷惘与再度咀嚼。中国文化当从哪里起步?中华文化如何在现代化道路上涅?重生?中国特色走向何处? 

回答这一系列关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首先还是要立足于本土,重建对于中华优秀文化思想体系的理性认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财富,历经苦难绵延千载生生不息,有其独特的优秀基因和不可置疑的合理性内核。其所推崇的和谐中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品格,也是文化现代化必须守护的精神之根。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文化中国历经劫难依然保持生机与活力,也能够作为我们今天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信仰支撑。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对待社会思潮所应持有的文化态度,其客观性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群众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论多么尖锐,我们都欢迎,都不要不高兴,都不要压制,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听取、切实加以改正”。同时,“对待问题必须持正确态度,不能遇到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就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和奋斗”。 

或许,对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与治国智慧,旁观者的品评也是一番清醒的点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提出了“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保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又促进了多样文化交流,值得借鉴。事实上,评价文化的当代价值都不能脱离“现代性”的基本内核和精神实质——作为主体的理性反思和对客体的理性把握。 

理性地继承与创新,正是复兴中国文化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强健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温习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给养,回应时代需求,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道路上探索创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认真研究和对待多元文化思潮,在尊重差异的同时正本清源,理性而勇敢地发出“中国声音”,显示中国思想界的实力与锐气。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能量,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话语平台,增强舆论影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还要下大力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体制机制建设,从社会存在中寻找有效方法,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生成发展的合法性坚实基础。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相融合促进,在多元化的竞技借鉴中壮大自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