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2)

重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2)

反文化幽灵游走于互联网上 

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互联网上多元思潮的翻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思想文化水准和特定阶层的心理波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推动了物质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也随之而来。对于以35岁以下青年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主流群体来说,新鲜刺激的消费主义、娱乐至上、享乐主义的种种表现很具魅惑,在不知不觉的追逐习仿中,其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被改造,传统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定力也承受了冲击。 

实际上,互联网本身并没有错,其所象征的创新力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有助于推动社会改进。问题在于一些人不恰当地利用互联网,将其作为无拘无束的“法外”政治领地,理直气壮地反抗现实,以“自由”之名行“颠覆”与“恶搞”之实,远离正能量,加剧了对文化精神的摧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思想决定着文化群体的目标追求。无论是反思、创新还是重建,都要在尊重一国历史性存在和人民的选择中开花结果。任何无视、“虚无化”、颠覆传统的盲目选择,不仅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在实践上亦会陷于幻象而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互联网的文化动荡,也让人看到,国人曾经的文化信仰丧失、不自信心态以及文化心理伤痕,伴随着现代化历程,已通过不良的社会示范遗传至互联网上标榜现代、主流、时尚的某些新生代身上,形成了舆论场中新、老遥相呼应的双重“极化”圈,甚至蜕变为某种“二元对立场”。叛逆反抗、放荡不羁、标新立异的面具孵化着无知无觉,自恋式标榜成为“新文化”的冒名者,反文化的幽灵游走于互联网上,在践踏传统、恶搞英雄行为中时隐时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