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们需要一个“战略句号”

十三五,我们需要一个“战略句号”

即将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之所以引起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是因为这一规划是中国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作,到2020年十三五完成之时也正是中国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如此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人们想象中的十三五规划理当动作多多、亮点频频。

十三五规划无悬念

事实上,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十三五规划可以说是“史上”最无悬念的规划。

首先,十三五规划的指标设定不会有悬念。姑且不说从十二五以来淡化指标已经是制定规划的新常态,就算是那些必不可少的指标设定在十三五规划中也不会引起多少关注,因为这些指标很可能已经是“过去完成时”或者最多是“顺手牵羊”。

比如,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只要达到6.6%就绰绰有余。而这一速度用一位经济学者的话说,仅用这些年来中国这列巨大经济快车所积累动能与势能的“惯性”就能轻轻松松做到。固然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但这的确不是无稽之谈。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只是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缺一不可,但我们同样不要低估中国社会这些年来在完成薄弱指标方面的能力与实绩。

其次,十三五规划的战略选择不会有悬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等等这些在十二五、甚至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的战略部署依然会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战略选择。不论是工业4.0、互联网+,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或者“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等,不过是既有战略的新表达。变化的话语背后不变的是对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完成指标不等于完成目标

但是,没有悬念并不意味着可以坐享其成,可以掉以轻心,反倒更多的是挑战、矛盾与雷区,甚至没有悬念本身或许就是最大的危机。

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认为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好完成,是简单化地把完成指标当做完成目标。全面小康没有各项指标的实现肯定不行,但仅仅满足于达到指标也是不够的。全面小康不仅要有漂亮好看的数据指标,更要有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群众真正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些年来为什么经常有群众吐槽自己拖了统计数据的后腿,“一不小心被平均”,无非我们的一些数据指标与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对不起来。

至于说发展战略没有悬念,潜藏的问题更大。虽说转方式、调结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指望一夜建成罗马城。但平心而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说法对中国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耳熟了。如果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算起,到现在已经20年了。我们讲了20年,也做了20年,方式转得究竟怎么样,结构调整得究竟怎么样,真实情形并不乐观。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与雷区,当然是因为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但与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没有实质性调整有脱不了的干系。如果因为战略没有得到落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新的规划重申、强调,这不是战略之幸而是战略之憾。再进一步看,如果战略没有被落实,而目标竟还能侥幸完成,其情形更让人担忧。这不过是既有发展路径上的“惯性”使然,是饮鸩止渴,是割肉自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