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的时代定位

“四个全面”战略的时代定位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新思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定位。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由一系列战略思想构成。在“四个全面”战略中,每一个“全面”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而提出的一整套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拓展。

十八大以来,党的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路线图: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一步步清晰起来,到2014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已经集其大成,成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新思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定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战略棋局的新思考,是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对中国发展目标的新定位

“四个全面”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时代眼光,具有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在经济总量领先但人均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更具有包容性的发展;在一部分人和一些地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促进;在社会保障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如何转压力为动力,大力提升创新能力,把一个经济大国变成为经济强国;在物质生活相对有保障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提升;在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出新的更加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和抉择。

纵观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四个全面”所确立的目标和确定的历史方位。总体上说,1945年前,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1949年前,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富强、文明、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许多成绩,也走过许多弯路,最终摸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愿景;1982年,党的十二大郑重宣布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此后,党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保持了持续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到2001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1035美元,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总体上实现。

但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由原来的“全面建设”改成“全面建成”,表明了党对建成小康社会信心的增强。从邓小平提出“实现小康”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全面。由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关注国强,到国强与民富并重,再到将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比较看重经济发展,到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由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到重视内涵和质量发展,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由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到更加关注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正;从追求国家的富强和安全,到注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实力及总体安全,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新的时代定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