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4)

论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4)

参考文献:

[1]郑师渠:“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论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下卷,第531页。

[2]郑师渠:“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论衡》,第530页。

[3]王达三:“中国文化本位之重提与新诠”,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季羡林、周一良、庞朴、汤一介主编《东方文化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4]王达三:“中国文化本位之重提与新诠”,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第215页。

[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659页。

[6]王新竹:“注定做不了旁观者”,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第262-263页。

[7]黄节:“国粹保存主义”,《壬寅政艺丛书》,政学篇卷五,转引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论衡》,第522页。

[8]转引自王新竹:“注定做不了旁观者”,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第254页。

[9]转引自《胡适学术文集总序》,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1991年,第1、8页。

[10]如杜维明提出名噪一时的“儒家资本主义”,对研究东亚文化圈的现代化成功经验影响很大,而徐复观的“转仁成智”说和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以及国内学者张立文的“和合学”,则力图构建打通民族传统理念仁、智、和与科学、民主等外来价值观的理论路径与逻辑体系。参见王新竹:“注定做不了旁观者”,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第249-277页;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参见赵汀阳:“天下制度与世界制度的哲学分析”,千春松:“全球化时代的托古改制”,邓曦泽:“正德、利用、厚生:从政治合法性到儒学公共性”,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2007年。

[1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13]邓晓芒:《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0页。

[1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第127页。

[15]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第129页。

[17]吴存浩、于云瀚:《中国文化史略》,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18]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中华书局,1991年,第1000页。

[19]胡适因此称戴震为反抗冷酷残忍的礼教的第一人。参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第1034页。

[2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第129页。

[21]吴存浩、于云瀚:《中国文化史略》,第32页。

[22]吴存浩、于云瀚:《中国文化史略》,第32页。又参见夏传才:《十三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讲第七节;李申:《简明儒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关于戴震的思想,胡适在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戴东原的哲学》中,分析甚为详尽,该著收入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第997-1108页。

[23]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中信出版社,下卷,第22章。

[24]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5]李泽厚提出“乐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参见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第124-128页。

[2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卷,第225页。

[2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874-877页。

[2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874-877页。

[29]邓晓芒:《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第128、168页。

[30]梁廷枬:《粤海关志》,《贡舶》三。

[31]转引自张昭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论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下卷,第516页。

[32]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33]张昭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论衡》,第516页。

[34]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年,第3页。

[35]郑师渠:“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论衡》,第523-524页。

[3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658页。

[37]江平:“中国法治30年”,马国川:《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77页。

[38]马克思的论述主要体现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820-840页。又参见陈鲁直:《东西方道路与世界秩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39]陈鲁直:《东西方道路与世界秩序》,第16页。

[40]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30页。

[41]李泽厚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西体中用”概念。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第128页。

[42]陈鲁直:《东西方道路与世界秩序》,第14、18页。

[4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卷,第307页。

[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5页。

[45]同上,第272页。

[46]同上,第308页。

[47]同上,第297页。

[4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98-999页。

[49]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中华书局,1997年,第85页。

[50]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诏议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又特别下诏,表彰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与朱熹弘扬“孔子之道”的功绩,称“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同时,下诏将王安石从“孔子庙庭”“黜之”。以上述事件为标志,程朱理学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参见《宋史·本纪第四十二》。

[51]对此可能会有人持不同意见,仍视理学为国粹,认为“以理杀人”,错不在“理”,在用“理”之人。

[52]马宝汉:《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53]同上,第7、34页。

[54]同上,第17页。

[55]马宝汉:《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第47页。

[56]参见肖智辉编著:《中国凭什么崛起——转型期国民心态实录》,华夏出版社,2013年。

[57]参见方朝晖:“文化习性、社会整合、儒家的现代性”,千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

[58]参见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59]江平:“中国法治30年”,马国川:《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第74页。

[60]同上,第75页。

[61]转引自马宝汉:《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第45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