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决政用”理念
“十三五”期间,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角色定位问题,特别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比做“大家庭”,市场经济比作“媳妇”,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不允许市场经济“媳妇”进门的。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允许“媳妇”进门。但进门后她的角色是什么?是“丫鬟”?是“偏房”?还是名正言顺的“媳妇”,还是能够熬成主导的“婆婆”?一直存在争议。估计下一步还会争论不止。
在这个问题上,30多年来,就理念来说,大体经历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要发挥市场(当时虽未提市场经济,但已提市场)的“重要”作用,但如何重要,并没有“捅破”。在当时“计划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市场不过是个“婢女”而已。
第二个台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共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后,十六大删除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前提,并加了“在更大程度上”;十七又加上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等等;但三个字——“基础性”一直是个核心命题。应该说,“基础性”比模糊的“重要”要明晰的多,但是“基础性”却留下了很大的漏洞,它容易给人一个印象,似乎在“基础”的上面还有一个“决定”的力量(并没有给市场经济合理的“名分”)。这客观上给“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或称“婆婆干政”提供了一个理论借口。
第三个台阶,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里最明显的变化是把原来的“基础性”改为“决定性”。它不仅是力度的变化,而且是质的提升,我把此简称为“市决政用”。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虽然中央已经明确界定,但是,市场经济定位问题在理念上(更不用说在实践上)并没有解决。最近有理论界朋友针对“决定论”,提出“驾驭论”,即政府来“驾驭”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媳妇”即使在她“能决定的范围内”也不能“自主决定”(更休想熬成“婆婆”)。按照这个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市场决定论”势必大打折扣,“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将继续惯性运作。对此很难不让人产生忧虑。
当然,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能过度夸大解释,市场只能决定它能决定的东西,决定不了它不能决定的东西,它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形成“市场万能论”。何况,从1774年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论断后,人类文明又向前发展了240多年,市场经济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今天人类实行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原教旨的市场经济。要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观来看待这一问题。
“十三五”势必面临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此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问题,真正向政府主导型模式告别。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沉浸在市场万能的迷思之中,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市决政用”——这是应该确立的理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