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双驱动”理念
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十二五规划对创新已经开始重视,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好的。但是,究竟如何把握“创新驱动”的全部内涵?“创新驱动”到底驱动什么?是“创新单驱动”,还是“创新双驱动”?
自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Innovation)”以来,创新一直被聚焦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笔者长期也持此观点;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等等。近年来,中国的技术创新有明显进步,但是仍不尽如人意。据世界经济论坛新近公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在144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全球竞争力第28名,总体不太难看,但与“创新”相关的“技术储备度”排名,中国仅排在第83位。笔者深入探究“技术储备度”的内涵,发现它由七项指标所构成:(1)最新技术可用性,排97位;(2)企业吸收技术情况,排68位;(3)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情况,排81位;(4)个人互联网应用情况,排75位;(5)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排51位;(6)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平均使用情况,排120位;(7)移动宽带使用情况,排78位。按世界经济论坛判断,“中国仍非创新强国”。这意味着,面对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十三五期间,应继续推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特别是经济面临下滑压力的情况下,创新“轮子”一刻也不能减缓,更不能停顿。
但是,对于创新驱动不能做“单向度”的理解。要有全面的把握,笔者称之为“双驱动”:一则,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二则,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具体说,改变人自身的结构和素质,实现人的价值,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中国千千万万个“创客”的业绩表明,新的科技力量正在催生一批新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远远超出对物质本身的追求,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看一看他们的领军人物,就会发现几个明显特点:第一,他们是技术专家,又兼经营管理者,甚至有的本身是艺术家、科学家;第二,他们喜欢新概念、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喜欢变革、喜欢破除传统的东西;第三,他们不喜欢等级制,不喜欢条条框框,认为这些是“限制性”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克服狭隘化和单向度的传统思维,让每一个创新者“心灵放飞”,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一代新人的成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