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三五发展若干“理念”的思考(2)

关于十三五发展若干“理念”的思考(2)

“人本导向”理念

“十二五”规划,曾经写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强调“更加注重”,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尚未把“人本”提到“根本导向”的位置;尤其是,从五年的实践看,人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从“理念”上说,这涉及到对“新社会的本质”的把握问题。今年2月,笔者在布鲁塞尔再次观看了1845-1848年马克思流亡比利时时写作《共产党宣言》的地方。对《宣言》,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但在此46年后(1894年),恩格斯单挑出《宣言》中的一句话把它作为“题词”,不知熟悉否?这位导师在给《新纪元》杂志的主编卡内帕回信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并特意申明,除了摘出这句话以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笔者把这个情有独钟的思想简称为“人本导向”。在新阶段,包括“十三五”期间,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一个根本导向问题。

——“人本导向”针对的是物本导向。长期以来,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GDP崇拜”理念,加之在实践中考核指标体系的扭曲作用,“GDP至上”比较盛行。近年来随着观念更新,“GDP崇拜”有所缓和,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对经济增长问题的重视,估计“GDP崇拜”可能会泛起,在此之际,强调人本导向更具现实意义。

——“人本导向”针对的也是“官本导向”。根据笔者看到的文献,中国第一个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但是,他的出发点和导向是什么呢?请看他的原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安,本乱则国危。”(《管子·中篇·霸言》),显然,他是从霸王“本治”角度出发的,这实际上是“官本”导向。究竟是从“本治”出发,还是从“人的解放实质”出发?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本”观。

“人本导向”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不能把它变成空洞的口号,而应成为新阶段的切实行动。在“十三五”规划中,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实落实。

第一,横向上“全体人”(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或“大多数人”)。要“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共生”。关于“社会共生”,笔者在《包容性改革论》提出:“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那就要切实研究,如何实现“社会共生”?——“穷人”如何不能再穷?富人如何不能出走?中产如何进一步扩大?“一个也不能少”。“十三五”规划要铺陈,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是否“普惠”到“每一个”个人?人文关怀是否达到了可能性边界?还有哪些地方、哪些人群是“短板”?要知道,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前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补短板”可是“十三五”的工作着力点啊。

第二,纵向上“多代人”(而不仅仅局限于“当代人”),强调“本代公平”与“代际公平”乃至“下代公平”并重。首先,是“本代公平”,坚决遏止本代之间严重的分配不公等现象蔓延;其次要着眼于“代际公平”,绝不能再做那种“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之事;第三,寻求“下代公平”。存量失衡要调整,增量失衡尤需防。不能把封建社会那种“龙凤老鼠”之类血统论机制及其社会结构板结化、长久化,要给草根群体提供公平竞争、同等受到尊重的畅通的上升孔道。

第三,内核上“多需人”(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等各种需要,而不是“单需之人”)。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个由“基础人本”向“高端人本”逐步提升、逐步扩展的过程。本着“补短板”的要求,先致力于基础性人本,包括就业、扶贫、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需要;与此同时,寻求进一步实现与人的尊严相关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等。

基于上述考虑,在规划的各个方面都应体现人本导向的“新思维”。以结构转型为例,应以“人本型结构论”来推进结构转型:需求结构,核心是提高“居民消费率”和“藏富于民”;供给结构,核心是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要素投入结构,核心是“心灵放飞”和造就一代“无限制的新人”;资源环境,核心是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城乡结构,核心是填平城乡之间的制度“鸿沟”;区域结构,核心是区域协调、防止“板块碰撞”。结构转型如是,其他方面也如是。

坚持人本导向,应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理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