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包容”理念
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基金等的启动运行,自贸区扩围扩容,跨国设施联通,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多边金融合作加快推进,等等,中国将以更大步伐地走向世界。在未来与外部世界更加紧密的交往中,如何寻求“文明的包容互鉴”,特别是如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个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严肃、更加迫切地摆在中国人面前。
寻求“文明包容”,首先要确立“文明多元”观。笔者在《包容性改革》一书中,曾经引用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名言:“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像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这里是丰富多彩,闪耀着光辉,充盈着运动的,但理智的眼睛至今尚未发现过它们。”斯宾格勒在这里接连用了三个“每一种文化”,深刻反映了文明的多元性。今天的世界,交相辉映的多元文明更加绚丽。
寻求“文明包容”,还要确立“文明平等”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00多年前的古人,认识尚且如此。今天,更应认识到,不同文明虽有特色之别,但总体上是平等的、等价的,彼此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中国走出去,务必秉持“文明平等观”,方能平等对待世界上一切民族。
寻求“文明包容”,更要处理好“文明融博问题”。2014年4月1日,笔者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现场听到了习近平“文明兼容”的讲话。他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随着未来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人本主义三大潮流的涌动,多样价值理念之间将会发生更加频繁的交集、碰撞和融合。我把这个命题的解,称之为“文明融博论”。文明的差异性,难免有碰撞,有博弈,但这是支流。主流是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并在互鉴中,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阶段必须要有“文明包容”的新理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