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 怎样才能更安全

中国人的“饭碗” 怎样才能更安全

中国的新粮食安全观,是确保资源安全前提下的粮食安全,而粮食连年增产、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高自给水平,并不代表粮食的真正安全。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要发挥比较优势,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粮食进口,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软科学项目等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在Food Policy上的英文SCI/SSCI论文2009年被Elsevier评为2004-2008经济学论文(中国大陆作者)引用最多论文。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农业部软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多项学术奖励。

2014年中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在肯定“十一连增”所取得的光辉成绩的同时,准确研判我国当前和今后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常态”,探索建立新的粮食安全观与保障体系,对保障我国今后长期的粮食安全十分必要。

一、 粮食安全面临“新常态”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常态”主要表现在:(1)国内生产与进口“双增长”,粮食自给率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谷物的自给率已降至98%左右,如果把自给率已不足15%的大豆也包括在内,则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已下降至不足90%。(2)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政策驱动”压力加大。随着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增加,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从2008年连续6年调高稻米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价。但相伴而来的除了产量的增加还有国内外粮食产品价格的巨大差异、进口的增加和国内库存的高企,以及国家的财政压力。(3)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制约长期可持续粮食安全。持续的粮食增产为增加国内粮食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对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形成了严峻挑战,严重束缚了农业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