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常态”下应建立新的粮食安全观
1. 进口≠缺口,连接市场的是“价格”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都本着立足国内、自给自足的原则,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贸易主要作用为调剂余缺,即弥补国内供应与国内需求之间的“缺口”。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经济运行条件下,如果国内生产能力能够满足需求,即使国内生产成本高企,国外产品价格便宜,由于与外部市场隔绝,进口可以不存在(如果忽略少量以品种调剂为目的的贸易)。但自从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两个市场之间的连接不再是“开门”或“关门”的政府调控之手,而是价格孰高孰低这一“市场之手”。
在这种开放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连接市场的决定因素,即使国内产量增加,供需缺口下降,但“价差型”进口驱动会明显加剧,进口也就会不降反升。由于国际市场竞争者的价格更低,因此高成本、高价格下的国内生产虽然增加了国内货源,但并不能真正走进市场、进入供应链,而是进入了库存,也就是所谓“国货入库、洋货入市”,国内外倒挂的价差的存在,导致进口量远大于“缺口”量的局面。
2.产量 ≠ 竞争力,增产不一定提高自给率
在全球化的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连接”不再是由产需“缺口”的数量本身、而是由彼此的价格关系来形成,而后者就是国内外粮食生产竞争力的比拼。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关注的往往都是“高产”而非“高竞争力”,而这两者之间并非总是完全统一。从现实中的数据看,2003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分别增加1.1%和2.2%,但同期这两种粮食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却上升82.7%与74.5%。单产提高并未与成本下降同步。因此,虽然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产量的增加可以起到缩小供需缺口、从而减少进口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量的增加虽然可以减少缺口,但并不能减少由价差驱动的进口;甚至,如果增产是以成本上升为代价,还可能会导致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进口进一步增加,从而降低自给率。这一看似有悖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增产即提高自给率”既定观念的新事实,却成为我们今后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3. 粮食安全≠自给自足,“两种资源”的利用是必然趋势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并且买得起足够、安全、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从事积极生活的需要和对食物的偏好。”从定义中看,粮食安全是从消费者获得的角度予以衡量,而非从生产来源的角度予以安全程度的区分。实际上,先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对于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并不必然意味着维持粮食的高自给水平,比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当然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一定程度的自我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简单地把自给自足的程度等同于粮食安全的程度则可能产生对“安全”的误读。
适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合理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可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压力,对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底,中央重新界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与边界,确立新的粮食安全观,从过去保全部转向保重点,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第一次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之一。特别是,要求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供给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这意味着,中国的新粮食安全观,是确保资源安全前提下的粮食安全,而粮食连年增产、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高自给水平,并不代表粮食的真正安全。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粮食进口,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性抉择,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